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你怎么看?
秦国,纸上谈兵,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史料来看,赵括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孙武、吴起、乐毅、赵奢、田单都是纸上谈兵的人。
春秋战国时候的纸上谈兵,就像现在沙盘演练,红蓝对抗,并不是什么贬义词。
贬低赵括者,无法面对秦王征调白起军,又紧急征调数十万预备役的现实,无法解释秦军损失大半的惨状。
白起打过那么多大战,都是以少胜多,并损失不大,唯独长平之战,以多打少,数倍于赵军,竟然惨烈异常,秦军居然损失大半,堪称白起军事经历中的污点。
如果纸上谈兵都有赵括的水平,那么与其实战,不如就纸上谈兵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历史是唯结果论的,成王败寇,就是这么残忍。长平之战,本是赵国最后的机会,是决定赵国走向的关键战。按高晓松的话来说,是赵国的国运之战。历史将年轻的赵括推向舞台,面对虎狼之师,作为强秦统一六国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之一。双方的战意max,国力秦国略强。消耗三年之久,招数上的较量已经不重要了。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重剑无锋,变为互拼内力。拼的是消耗,拼的是国力。赵括的失败是可以理解的。钱括、孙括、李括来也是一样。个人在历史的车轮下如同蝼蚁。
项羽、霍去病、石达开、李秀清,历史上的青年将领数不胜数。哪个不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人生百年终作土,白起也并不得善终。只要在历史的舞台上打出风格,打出本色。纸上谈兵又如何。
毕竟,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之所以“纸上谈兵”的赵括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是来源于太史公司马迁的记载描述。
在《史记》中,姜尚、孙子、吴起、孙膑等既留下了兵法理论,也建立了赫赫战功。而象赵奢、廉颇、白起、李牧、王翦等,以及后来的项羽、韩信、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都建立了赫赫战功,却没有留传兵法书籍。有些名将不知道有没有学过兵法,看样子应该没学过,更加有项羽、霍去病这样的开挂战神公开宣称不学兵法。
与这些名将的事迹鲜明对比,赵括被太史公写下了这么一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从这段记载里,可以看到赵括兵法理论学习不错,而且能说会道,自以为天下第一。连其父名将赵奢都说不过他,但不认为他好。他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回答说:兵者,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战争,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赵括却自以为天下第一,以轻视的态度来谈论。那么实战时必不能以谨慎小心、如履薄冰、兢兢业业的姿态来对待。他太能说会道,不但让别人哑口无言,说得连自己都深信不疑了。也就更无法听进不同的意见,以为别人都没有自己聪明,别人都不对;一旦为将就会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下面一段文字就第一次作出证明。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
从上面这段记录可看出赵括当将军后的实际行为。被赵王任命为将后,他不能友好对待、体恤军士,架子很大,不能用钱财激赏士兵,广纳贤言,反而骄傲自大,不做必要的军事筹划,而一门心思去聚敛财物搞起了投资。赵母认为和其父赵奢完全不同,所以进言劝赵王勿以为将。
然而,赵王最终没有采纳赵母的建议,仍然任命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前线的主将。后面的事情读者各位都很清楚了:赵括兵败身死于长平,几十万赵军投降后被坑杀。其后又发生一系列事件,战国形势发生重大变化。
长平之战细节不赘述,白起之强悍也不得不承认。就从上述对赵括个性行为的分析判断来看,这样的主将有可能带领赵军战胜虎狼之秦么?所以,虽然战国时期还没有纸,但只会纸上谈兵意味着空谈兵事这个帽子,赵括是跑不掉的。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些文章为赵括洗刷,说:赵括还是不错的人才,只是形势所迫,来不及积累实战经验,年纪青青就挂了,否则也可能成为名将。
这种观点令人难以认同。
首先我们看到象项羽、霍去病等年纪青青却已成就战功,谁给他们的机会去哪里积累经验?
积累经验就能成为名将,为什么李广青年时就是大汉有名的将领,但是作战总是不顺到老了仍然难封?仅仅因为长平之战时赵括年青,就认为他上年纪后就会成为名将?凭什么?就因为他年轻时兵法就学得很好以后可以继续深造?那样岂不又回到纸上谈兵了。
所以最后说,赵括是个倒霉蛋,他看错了自己,赵王等中计也看错了他,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首先要明白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定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个人觉得赵括既不是仅仅会纸上谈兵那么难堪,却也不是挽大厦将覆之良才。
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我们先看看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而且又酷爱读书,有超强的记忆力。爷俩没事谈论兵事的时候常常让自己的老子都无话可说,这说明赵括的军事理论是没有问题的,甚至说是理论知识极高的人。我一直在想,如果赵括选择做一名老师,将会带出非常优秀的弟子。也是因为赵括只从兵书上了解军事,他又善于言辞,所以他会恃才傲物,觉得军事不过就是打仗吗,多简单。当然,作为父亲的赵奢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他知道自己的儿子好空谈,脱离实际,并不是真正懂得兵法。这是纸上谈兵的出处。(当然这也是司马迁在总结这个事件的时候给出的评价)所以后来赵奢去世以后当赵王要重用赵括的时候,连赵括的母亲都给赵王写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是:他爸爸在世的时候就说他不行,我也觉得他不行,请求大王你不要用他带兵,当然了,如果你一定要用他,到时候出了什么问题我可不负责,别找我们家属的毛病。由此可见,这是一个父母都不看好的孩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