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你怎么看?
秦国,纸上谈兵,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次,赵国刚开始采取的守势额,但是赵国的经济实力不及秦国,而且赵国又是四战之地,周围国家会乘火打劫的。在这个情况,赵王换了赵括,赵括呢,执行了赵王以攻代守的政策,主动出击,这个时候秦国其实也骑虎难下,秦王也是亲自到河东地区分封爵位来换取白姓积极参与战争。赵军后来被围,粮草断绝的情况下,坚守那么久,军心未乱,赵括还能组织突围,说明赵括是有一定的指挥才能,不幸的是,碰上了白起。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必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肯定是纸上谈兵。一、理论上他胜过其父而杨名;实践上他败的又快又惨。这两条他同时具备就叫纸上谈兵,跟当时有没有纸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上面两条他只占一条,那就不是纸上谈兵了。二、有人从其他方面,如国力、战术、个人意志上来否定其非纸上谈兵。作为战争的指挥者这些本就是形成作战决心应该考虑的因素。也就是说,我有什么样的国力就应采取什么样的战术。所以这些更进一步论证其就是纸上谈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后,知子莫若父,赵奢就很中肯地评价过自己的儿子:在军事理论上,赵括是有一套,但带兵打仗完全是两码事,身系军队的生死存亡!赵括把带兵打仗之事,看得太轻,不堪大用。
做为名将的老婆,赵括的母亲也深知,带兵打仗不是儿戏,劝赵孝成王换别人,去指挥长平之战。
赵王放着赵国名将廉颇不用,去用没有得战争历练的毛头小子赵括,也是无奈之举。廉颇老矣,已无当年之勇。廉颇注重防守,不敢冒进的战策,已不适合当时的赵国。战争消耗的是物资,赵国跟本耗不起持久战。面对和秦和议不成,赵王只好带着赌一把的心理,选了赵括。
选他的理由:1将门无犬子。
2有军事才能。
3本家兄弟。
赵孝成王,也不是傻子,他比我们更明白选帅的重要性!他选择赵括,也证明了赵括是当时的最佳人选。这一点也证明了赵括,不像我们想得那样不堪。就是换了廉颇去指挥长平之战,结果也未必能胜,因为当时的秦王,听说白起切断赵军的粮道时,他下令倾全国之力,支持这场战争。长平之战是国力之战,弱赵跟本比不了,当时的强秦。
长平之战,秦军虽然胜了,也动摇了国本,没过多久,秦王要求白起进攻邯郸时,白起都不敢保证能打赢,因为长平之战,秦军伤亡残重!白起因为不想打无把握之战,激怒了秦昭王,被赐死。
赵括指挥的,所谓的纸上谈兵的战争,真正了解当时的情况后,也许我们不再笑得那么轻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纸上谈兵”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是用于讽刺那些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人。这个成语的来源便是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主将赵括,我们熟知赵括并非是因其战功卓越,而是认为赵括的冒进导致了四十余万赵军死亡。但长平之战的失败却不全在于赵括,赵括只是一个背锅侠。
一、初战失利
战争刚开始,秦军便势如破竹,一举杀死了赵军的好几名都尉。与白起并称为四大名将的廉颇面对不甚出名的王龁,两军数量上的差距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廉颇前期制定的战略必然存在瑕疵,否则赵军怎会连连败退。而在接连失利之后,廉颇带领士兵退至丹河东岸,以防御为主。
诚然,廉颇此举在当下确实是有其正确性,暂避秦军的锋芒,保全剩下的士兵。只是彼竭我盈,秦军久不能破防固然会军心有所动摇,但对于首战便损失了不少兵马的赵军来说更是军心不稳。有一个好的开始很重要,而赵军不仅有一个糟糕的开头,之后还一直疲于应对秦军的攻击,身体里的一根弦一直紧绷着,生怕秦军再次攻陷营垒。可以说,此时的赵军,接近被秦军打怕的边缘了。
而赵括接下的赵军早已不复出征时的英勇无畏,壮志凌云,取而代之的是在秦军猛攻下胆战心惊的赵军。
二、秦国的误导
秦国虽有能力与赵国军队僵持下去,但兵贵在神速,战线拉长会消磨远道而来的秦军的士气,最后秦军可能反而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散播谣言“秦独畏马服君”,赵国朝野上下皆听闻此消息。
当然,对此传言的真实性,赵国内部还是有所怀疑的,只是廉颇的失利和战线的吃紧已让赵国有换将领的想法了。因此,消息的真实性虽然有待商榷,但赵王还是决定让赵括代替廉颇。
诚然,赵王本就有换掉廉颇的想法。但如此一来,就遂了秦国的愿,秦国就相当于提前知晓了赵国的打算。也就是说,对于赵括抵达前线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军部署,秦国都能预测一二。
而反观秦国,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将白起派往前线,无疑是想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在秦国的误导下,两方信息接收不对等,赵国完全是被秦国牵着鼻子走。
三、孤立无援
面对强大的强国,敌我实力的悬殊,合纵本是对付秦国的最佳办法,只是很可惜,赵孝成王在一开始就偏离了这条道路。赵军失利时,赵王便想到了通过外交手段议和。
而赵国的大臣就此发生了分歧,在虞卿看来,赵国应联合韩魏等国一同向秦国施压,方能停止这场战争。而另有说法是以重金向秦国议和。虞卿的想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最能解决赵国困境的办法了。
只是当时的赵孝成王采取了后一种做法,他派郑朱前往秦国议和。而秦国假意同意与赵国议和,实则是拖延赵国,使赵国放下戒心,而秦国内部却在加紧准备攻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