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儒术,儒家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关键词:董仲舒 窦太后 史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史记 汉书
在学习了李凌翔老师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这门课程后,我对中国史前到明清的思想发展变化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学到汉代思想时,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产生了怀疑。先来看看董仲舒的生平,《史记·儒林列传》中载:“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繆注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从这篇记载中可以看出,董仲舒一生并未担任重要显赫的官职,并且没有关于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记载。“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可以知道,司马迁曾问学于董仲舒,再加上司马迁在二十多岁后就跟随汉武帝多次出游,并曾参与“太阳历”的制定等,还曾以皇帝使者身份出使。以司马迁对董仲舒的熟悉程度以及其在朝廷中的职责与资历,不可能不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开创儒家正统地位先河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记录。但事实上没有,司马迁与董仲舒作为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并且董仲舒先于司马迁而去,竟然没有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记载,显得有些匪夷所思。这是我持怀疑态度的原因之一。
《汉书·董仲舒传》载:“《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易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又载“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汉书》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载较为详细,但也仅仅是说“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我个人认为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之间有和的意思,是并列的。有的学者也认为这一句表明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但是我认为,如果真如其所想,那么“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岂不重复,与古文力求言简意赅所冲突,这是我从句型上的理解。再来看看“六艺之科”,我认为之所以产生不同的引申观点,就在于对古籍记载的关键词句的理解上。“六艺之科”是《六经》所涉及的科目,其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迄今为止,学术界公认的流传到孔子时代的古典文献,主要就是《六经》,它们是中国学术源头的主要典籍。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都与《六经》有多多少少,这样那样的联系。综上所述,“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并不只是指儒家思想,当时距春秋战国时代未远,并且其他学说并未遭到像“焚书坑儒”式的打击,保存较为完好。加上汉初黄老之学盛行,皇亲贵族及朝中大臣许多信奉黄老之学,所以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显而易见的,此处所记载的:“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如果说“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都是儒家、儒术,那么这里的“邪辟之说”指的就是除儒家之外的“百家”,当然包括黄老之学,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被汉武帝尊为太皇太后的窦氏信奉黄老之学,难道大汉王朝的太皇太后以及众多皇亲贵戚朝臣所信奉的都是“邪辟之说”?在当时,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汉书·董仲舒传》所记载的这段史料并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佐证。
无论是对古籍的分析,还是对思想的对比,都需要史实的佐证。武帝在位期间,“儒术”以外的其他学术比如神仙方术,术数等等,不仅照旧存在和发展着,而且比先秦发展的还快。另外,直到汉末,天文、地理、水利、数学、农学、医学、纺织、建筑、冶炼、酿造、交通等等,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建树卓越的专家、学者。比如说在天文学方面,有众所周知的洛下闳、贾逵、张衡、刘洪。洛下闳改创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转浑天于地中”,阐明“浑天说”,将“四分法”的《颛顼历》改造为《太初历》的“八十一分法”,与唐都、司马迁、鲜于妄人等共订《太初历》,将一年分四季,二十四节气,正月初一为始,腊月三十为终,从此使国人得享“只看日历不看天”、不误农时五谷丰登的便宜;刘洪则第一次从各方面提出精确的月球运动理论,解决了大量关于月球运动的难题,奠定了中国“月球运动”学说的基础,使历法进一步走向精密,被誉为“当世无偶”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在农学方面,有对耕作技术和农业管理作出贡献的农学家赵过(汉武帝时期,具体生卒年待考)和氾胜之(约晚于赵过60年,具体生卒年待考)。尤其是氾胜之(约生活在公元前一世纪)所著《氾胜之书》十八篇,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它不仅提出了耕作的总原理和具体的耕作技术,还列举了十几种农作物的具体栽培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农学作物栽培总论和各论的基础,而且其写作体例也成了中国传统综合性农书的重要范本。以后从《齐民要术》到《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再到《农政全书》、《授时通考》均以此为范本。在医学方面,有熔理、法、方、药于一炉,著有《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书,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公元150-219年)。《伤寒杂病论》集先秦以来医药理论和临床医术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伤寒杂病论》在继承、发展并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和体系,对于治则和方药的统筹,对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上,均贡献突出。同时还收集了许多如对自缢、食物中毒等的救治急救方法,从而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在算学方面,产生了《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在地理、水利、纺织、建筑、冶炼、酿造和交通学等等实学方面,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至于术数之类的学术文化,在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的影响下,则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据《史记·日者列传》,当时的术数学界有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历家、天人家、太乙家和形法家(看相术士)等。足见汉代术数学范围较大。
上一篇:《方舟:生存进化》和《怪物猎人世界》相比,哪一款更值得入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