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想要了解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应该读什么?
史记,儒家,左传想要了解有关历史方面的知识,应该读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礼还包括环境保护等内容,稍后解析。
2、重视刑罚
正如上所言,儒家之礼包含了纲纪和法度。《左传》中的许多内容,也体现了儒家对刑罚的重视。
《隐公十一年》记载:公孙阙与颖考叔有隙。公孙阙趁郑、齐进攻许国,颖考叔帅先登城之时,公孙阙却将其射死。但郑庄公并未追究公报私仇的公孙阙。《左传》评价郑庄公:郑庄公失其政也。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刑威,是以及邪。
《僖公二十八年》中,详细记载了晋楚城濮之战,战后晋文公诛杀了渎职的舟之桥。君子曰:“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刑赏之谓也。”
《昭公十四年》记载,晋国大夫刑侯与雍子争田,罪在雍子。叔鱼(叔向之弟)暂摄刑狱,雍子为得刑侯之田,将女儿送与雍子。雍子便归罪于刑侯。刑侯怒,杀二子于朝。晋国执政韩宣子问于叔向,叔向曰:“刑侯专杀,雍子知其罪而赂,叔鱼枉法。三子同罪,诛生戮死可也。”于是诛刑侯,尸雍子与叔鱼于市。
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治刑,不隐于亲。杀亲益荣,犹义也。”
通过以上可知,孔子即重视刑罚,又刑不隐于亲。
《昭公二十年》记载,子产将死。谓游吉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轻而玩之,则多溺焉。”子产卒,游吉为政,不忍猛而用宽。郑人结伙为盗,祸乱郑国。游吉兴兵攻焉,尽杀之。郑盗少也。
仲尼曰:“善哉,宽政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子产卒,仲尼泣之曰:“古之遗爱也。”
儒家对刑罚的态度与法家的截然不同。法家主张夷族连坐,宁枉勿纵;儒家主张不罪无辜,疑罪从无。
《襄公二十六年》有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与其失善,宁其利淫。这一利于被告的无罪推定论上承《尚书》,下启《荀子》。遗憾的是由于“百代皆行秦政治”,中国两千年来皆以法家宁枉勿纵的有罪推定论断案。直到1996年,中国才修改刑法,开始适用儒家利于被告,不罪无辜的无罪推定论。
在《昭公二十年》中,亦引用《尚书》之言: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同样遗憾的是,由于中国两千年来,皆是半部《论语》哄天下,半部《韩非》治天下。实行法家极端人治的主张——诛连夷族。儒家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被后世统治者们“遗忘。”
3、使民以时
《左传》中有诸多儒家使民以时的主张。
《隐公七年》有曰:夏,城中丘。书,不时也。
《隐公九年》有曰:夏,城郎。书,不时也。
《僖公二十年》有曰:春,新作南门。书,不时也。
孔子书之,是为批判统治者征伐徭役耽搁农时。同时,对使民以时者,也予以记载。
《桓公十六年》有曰:冬,城向。书,时也。
《宣公八年》有曰:冬,城平阳。书,时也。
《襄公十三年》有曰:冬,城防。书,时也。传文记载:鲁国原计划农忙之时在防地筑城,在臧武中的建议之下,等农时完毕后才动工。传文赞之——礼也。
《左传》中对每次劳役加以记载,表明了孔子鲜明的态度。赞扬使民以时,这是合乎礼的;批判使民不以时,这是违背礼的。
4、保护环境
今天我国把保护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其实早在2500年前时期,儒家就已提出这一思想。
《桓公七年》有曰:春二月,焚咸丘。非礼也。
《定公元年》记载,诸侯为周天子筑城之时,魏献子“田猎于大陆,焚焉。卒而还,范献子去其棺椁。”以示惩戒。
《昭公十六年》记载:郑国大旱,屠击、祝款、竖拊祭祀于桑山,斩其山木。子产曰:“有事于山,艺山林也。而斩其木,其罪大矣。”随即夺其官爵与封邑。
《礼记》中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等思想,又与《左传》相辅相成。“草木零落,然后如山林。不杀胎,不覆巢。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群掩。”
5、忠于人民
先秦时代,儒家提倡的忠本意为与人坦诚相待,工作尽职尽责。君民、上下级之间都可以互相尽忠。
《桓公六年》有曰: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夫民者,神之主。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庄公十年》中,记载了曹刿论战的故事:曹刿问鲁庄公,你凭什么和强大的齐国作战?庄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所言“忠之属也”是指鲁庄公是尽职尽责忠于人民的合格君主。
儒家提倡的忠是精华思想。但却被法家篡改为糟粕,只限于下级对上级尽忠,臣民对君主尽忠。以被法家化的忠君思想为基础,韩非提出了“君为臣纲”的三纲理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这与儒家的主张形成鲜明对比。孟子曰:“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为心腹;君视臣如犬马,臣事君为路人;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为贼寇。”
韩非甚至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极端专制独裁的主张——“主而诛臣,焉有过!”
毒害中国两千年之久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以及其三纲理论。去伪存真,还儒家思想本原。对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6、反对人殉
孔子对秦穆公甚为敬重。但到最后,穆公却晚节不保,死后用人殉。以秦国贤良之臣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钳虎等一百七十七人殉葬。传文曰:秦穆公不为盟主,宜哉。死而弃民,况夺之善人乎?君子是以知秦不复东征也。秦穆公的一生英明,毁于一旦!
与秦穆公极其相似的是宋文公。宋文公也是一代贤明之君。但死时陪葬品极其奢侈,并且用人殉。与对穆公评价不同的是,传文批判的不是宋文公,而是宋国大夫华元和乐举。猛烈批判二子置宋君于邪恶之中,是“不臣”之举。
由上可知,传文中只所以批判秦穆公,是因其死后人殉,是他本人生前之意;而未批宋文公,只批宋大夫,说明其用人殉并非文公本人之意,而是两大夫的主张。可见宋文公与邾文公,楚昭王一样,皆是如何儒家标准的合格君主。
《左传》是一部恢弘的先秦巨著:孟子读之,继承了孔子的君君,臣臣。即君守君道,臣守臣道。对无道之君,坚决诛杀,以利万民,定社稷;荀子读之,提炼出人性本恶论,并成为其思想的理论基石;韩非读之,深感国君是个高危职业。为此,不择手段捍卫君权。以驾驭群臣,奴役人民;墨子读之,便对鬼神深信不疑。
鄙人谓之:读书为学,仁者见仁,愚者见愚。
最后再说《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黄帝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她既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又是一部经典的文学著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上一篇:碰到说话不过脑子的人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