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心如何才能静?
自己的,心来,也有心如何才能静?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如何才能静?人只要不碰到事情,要说,要写心如何能静,可说出很多道理来静心,若真的发生事情在自己身上,不是文字,想法,理论,就可解决的。要用真枪实刀的去面对的,烦脑的事,仿如蚕丝一圈一圈的围绕着,亦如影子般的跟随着,心想静,真的还不易呀!
为什么不易呢?六祖言:「仁者心动」。短短的一句,真的说中要害,一般人总是听不进也,听也等于不听。起心动念如何来静心,若能好好的想一想,是谁在起心动念?是谁在心不静?
心要如何能静的心,永远不会有「静」,的心,为什么?因为有,(如何能)的心,故永不会静。只有头脑才会想出如何,如何去作,去克服一切,清除一切,那是心识的想法,与思维,如想生气,心中告诉自己,要有修养,要忍耐,要克制,心要静下来,一次,两次勉强还可以,若三次就会火冒三丈了,一切烦忧之事亦復如是,用其它方法,一时心会静下来,过了一阵,烦脑的心又会从另外的时间段出现,普通的打坐,静心活动等亦是如此。当坐的那时间点,心会平静,当心离开坐时,心又开始烦忧,起心动念了。
金刚经第三品中的一段,佛告须菩提,如是降服其心,说的太妙了,平时,要记在脑袋中,,没事,有时间时慢慢去体会,去参悟,不仅要了解其文字,也要了解字裏行间,无法了解的部份,无法说的,亦如听到只手之声,见无门之门,,时间久了,某时可能就会知晓无法说的那部份了。
经云:「所有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这段经文,慢慢嚼,细细嚥,芬芳的味道就会出来,心的,「静」,也在其中,若和六祖说的句子连在一起,更加使自我的觉醒,
六祖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唯有识自本心的,本起清凈,因地法行,方名心清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心里无欲方能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微笔记:“静”为何物——儒释道所说的“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每临大事有静气。
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危难时“泰山崩于前而不惊”,才能更好地应对,危中见机,化危为机。
但其实世上的大事小事都需要静气,都需要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特别在如今纷繁、嘈杂、浮躁的“万变”世界。
心平气和才能“静”,“静”才能通达智慧。从而做到定力如山,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
“静为躁君”。就是说“静”是“躁”的主管。因此,“静”是当今治世的“良药”,理应成为世人内心的品格,成为社会治理的方略,成为世界进步发展的“定力”。
经典永恒,优秀的传统文化千古流芳。我们来看看儒释道是如何说“静”的。
先看道家,《道德经》中说:“静为燥君”,“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点明了“静”的性质、对立面及其克制作用,也指明了“静”的社会治理功用。
再看儒家,《大学》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指向修齐治平各个方面,说明了“静”的修心养性作用和社会治理功效。
有人认为,佛家只说“净”而不说“静”。果真如此吗?
非也。佛家确实常常讲“净”(如净土、清净等),但也讲“静”,比如“禅”翻译过来就是“静虑”或者说“静思”。
具体而言,“静”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我们要讲明“静”不是什么东西。
“静”不是枯坐,不是不动弹,不是没反应,也不是没声音。不是让人变成呆瓜,变成呆子。不是“木头静”,不是“表面光”。而是内心的“静”,而是内心生发出的智慧之光。
其次,要说“静”不是绝对的“静”。
老子说,“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就如同“鸟鸣山更幽”。在寂静中,你听到的是更清晰的“动静”;在这“动静”中你感受到的是更清晰的寂静。
就如同伟大的作家沉浸在创作状态中,创作灵感有如泉涌,“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此种在“静”中袭来的“动”,就是灵感,就是智慧。
第三,“静”是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静”有种种,不一而足。有小静,也有安静;有恬静,也有宁静;有片刻之静,也有恒心之静;有镇定,也有淡定;有小定,也有大定;有小智之思,有有大智之思;有大愚若智之境,也有大智若愚之境……
儒释道典籍很多,也有很多概念。在研读传统文化中,有两条格外需要注意,一是大道相通,一是大道至简。
所谓大道相通,比如在儒释道来说,“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手段和目标,换句话说,“静”、“净”、“禅”、“定”等这些概念“同出而异名”,都是指向一种状态,或者说是相近的状态(有不同的层次或境界),但最终都指向“道”。
所谓大道至简,也就是万法归一,对于复杂、丰富概念、比喻、故事来说——比如“静”,其实都是过路的“桥”,都是方便讲解,不需拘泥,其意义都在于指向深层次的“道”。概念是“皮”,真意是“道”,所以有“不立文字”,有“得意忘言”,有“过河拆桥”、有“法当废尽”,有“万法归宗”。
也所以有“道可道,非常道”。
——————————————
最前沿,先行者总部——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经行天下光未央
欢迎交流,欢迎订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