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长平之战,如果赵国不换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秦国,廉颇,赵国长平之战,如果赵国不换赵括,廉颇将军能守得住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赵国的临阵换将,也是因为扛不住了。战争的消耗太大了,还是粮草问题。
尽管战线在本国境内,可得跨越太行山运粮,也是有困难的。
纵算秦国粮草比赵国充足,可秦兵比赵兵多了十多万。光这多出来的“十万用度”,在千里辗转之下,也够秦国喝一壶。
这“一长一消”之间,双方优势都将不复存在!
当“长平之战”发展到如此地步,不再是“将帅才能”、“兵马之多”来决定胜负存亡”,而是最高统治者“狭路相逢”的勇气和魄力来决定战争走向。
正是“赵孝成王”的摇摆不定和缺乏“破釜沉舟”的气概,断送了“廉颇”,葬送了“赵国”!
如若“老将廉颇”指挥到底,很可能将“白起”耗死在“长平”。就像“司马懿把诸葛亮活生生地耗死在‘五丈原’ ”一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能!长平之后不久的邯郸保卫战就是倒子!取胜虽然没有把握,但势均力敌汉有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是一个转折点,使赵国再无能力于秦一较长短,至于廉颇的能力虽然比白起可能差点,但绝不是泛泛之辈,四大名将、破燕拜相、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这都是对廉颇的历史评价,而赵括呢?不仅赵奢遗言不让他带兵,蔺相如也不同意他带兵,而秦国之所以反间计让赵括替换廉颇还不是因为他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银样蜡枪头吗?廉颇配享武庙,难道古人都瞎了不如你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守得住,秦国虽然强大,但面对的不仅仅是赵国,秦军战线较长损耗更大,继续长久的耗下去,秦军百害而无一利,要不然也不会花费重金去使反间计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说句公道话,如果我是赵王,现在有两个人选,一个赵括,一个由穿越者给我举荐的李牧,我没有现代人的记忆,那么这两位,我依旧会选赵括。
论家世,赵括是赵国宗室,赵国名将赵奢之子。
论实力,赵括连赵奢都能说的哑口无言,更何况,赵奢将军击败过秦军。
论举荐人,赵括是由我王叔平原君举荐,平原君何许人也,君子也,有门客数千。
你说,我选谁?
选那群疯子举荐的人么?
或许,我会考虑一番,任用李牧为帅,赵括为监军。
但可能会有三种结局,第一种,全军覆没,赵括、李牧死。第二种,死一半,赵括死,李牧全身而退。第三种,死大多数,赵括死,李牧全身而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换不换廉颇,赵国都守不住,如果一直是廉颇为将,可能败的没有那么惨。
毛泽东认为战争胜败主要取决于物质基础的优势,同时还需要主观指挥的正确。
一、秦赵两国长平对峙三年,战争由最初的战略决战变为了消耗战,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赵军擅长进攻,不擅长坚守。战争消耗就是对两国国力的比拼,秦国富有汉中之地,同时又有巴蜀粮仓,物质可以源源不断的供给。而赵国的地域主要处于太行山地区和黄河中部平原,地域比秦国小,物质产量不及秦国,再相持下去赵国国力必然难以为继,可能会以撤退告终。
二、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长平相持三年临阵换帅给赵国将士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赵军气势渐短。再次在相持过程中,赵国的外交攻势都被秦国化解,其他五国都不乐意赵国坐大不愿插手,导致外交失败。再加上秦国密谋换白起为将,让自己进攻上处于最优势。
综上,个人看来不管怎样赵国都有可能守不住长平,只是廉颇比较稳重,损失会降低到最小,如有不同看法,大家可以共同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从表面上看是赵括的指挥不当和战神白起的英明决断铸造的战争史诗,从本质上来讲是秦赵两国综合国力和政治体制的一次巅峰对决,也是战国时期霸主们武装力量的一次阶段性平衡之战,此战灭了赵国的争霸之心,从此苟延残喘!长平之战期间,各国都是观坐钓鱼台想渔人得利,都不接济赵国!而战争一结束纷纷倒向赵国,此等战国局面,秦国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所以长平之战赵国不管是谁出战,败是必然的!不是赵括无能,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太牛逼了,其他国家简直就是中国男足似的存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