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国地处西垂,实力并不强劲,商鞅等人为何纷纷选择加盟?
秦国,人才,魏国秦国地处西垂,实力并不强劲,商鞅等人为何纷纷选择加盟?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商鞅、张仪、李斯、范雎等人为何都选择了秦国,秦国有何魅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地处西南边陲,民风尚未开化的秦国,到底有什么吸引力,总能留住商鞅范雎这些人才?
其实这跟百家争鸣之下人才流动与秦国发展的内在要素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秦国在春秋战国争霸中是最终的胜利者,哪怕其他六国联合起来都抵挡不住秦国的大军。
可是,秦国一开始只是一个位于西南边陲不被中原认同的小国,后来因为商鞅、范雎等人才的进入,秦国才得以发展壮大起来。
在秦国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秦国并不是大国,地理位置又不好,民风也没有开化,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总爱往秦国跑,秦国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呢?
上升渠道的闭塞和忠诚意识的薄弱让人才四处流动
在西周到春秋时期,因为世卿世禄制的设立,贵族与平民之间的距离难以逾越,很多贵族人才自出生就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
但是随着周王朝的没落、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让贵族阶层的优越性不断下降,比如贵族出身的孔子也沦为寻常百姓一般。
因为世卿世禄制被破坏,像孔子、张仲这些出自贵族的人才失去了继承爵位的机会,上升渠道的闭塞,让这些人的才华难以施展,所以不得已寻找新的出路。
再加上春秋时期忠君意识尚未流行,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社稷的发展大于对君主的忠诚,既然没有了忠君的心理负担,所以大家都以自己的现实利益为主。
因为人才都以自己利益考虑,自然就会以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原则行事,而当时“求贤若渴”的秦国成为春秋战国人才前往的最好之处。
秦国历史底蕴尚浅,没有思想束缚,有利于商鞅等人才施展自己的想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中,秦国是历史底蕴最差的一个国家,发展历史非常短暂。而齐国、燕国、楚国这些原本就是旧有的诸侯国,历史底蕴深厚,制度文化基本处于固定状态。
哪怕是韩赵魏这些新兴的诸侯国,他们在建立以前其实是老牌诸侯国晋国的家臣,实际上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管理制度体系。
对于这些诸侯国来说,秦国就显得非常年轻了。
秦国在建立之初,秦国先祖是因为帮助周平王东迁才得以分封,只不过那些领土需要秦国自己打回来。
说白了,秦国建立的时候也只是周平王的一句口头分封罢了,并没有给实际意义上的支持和领土。
所以,秦国一确立就进入了长期的南征北战中,历经几代人才把西边的失地收复,这才站稳了脚跟,可以说秦国一直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根基。
这也就说明秦国如同一张白纸一样,不像老牌诸侯国一样有制度方面的思想束缚,所以在进行变法改革的时候,人们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尤其像商鞅、范雎这些人才,他们施展才华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变法改革,而变法肯定会牵扯到很多旧有思想、旧有制度的改变。
这样的方式对于一些思想束缚比较深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比如对周王朝统治制度有根深蒂固崇拜的燕国,想要进行变法?简直是痴人说梦。
所以说,一张没人画过的白纸和一张已经画满图案的画纸,换谁都会选择那张白纸,毕竟能够肆意施展自己所有的想法。
秦国没有进行过变法,是商鞅等人才发展的最好平台
上面也说了,秦国就如同一张白纸,比较容易描绘,秦国的国君也乐于接受自上而下的变革,这就给了商鞅范雎等人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因为经历过变法的国家,一般都会处于一种固定模式当中,很难再次变法进行改变。
比如经历过“李悝吴起变法”的魏国,魏惠王认为魏国已经经过变法成为中原地带最强盛的国家,既然已经拥有战国时期最大的话语权,又何必进行第二次的变法呢?
所以,依靠变法来立足的商鞅就不会得到魏惠王这些君主的赏识,就算推行了变法,还会受到魏国民众的抵制,这变法就不是白费。
相比之下,没有进行任何一场变法的秦国,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新的变法措施,更不用说当时的秦国是想走快速崛起的道路,商鞅范雎的人的舞台就变得更加广阔了。
秦国对人才的需求缺口大
地处西南边陲的秦国,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发展基础都远远不及中原地带,作为战国初期最弱小的国家,要想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中生存下来,秦国必须开拓新的道路。
而开拓新的发展道路,必然需要很多有才华的能人来主持局面,秦孝公为此对外界发出“求贤令”,商鞅为了施展自己的才华,所以脱离魏国进入秦国。
对人才的优待政策有人会问了,战国时期又不是只有秦国需要人才,其他诸侯国同样需要人才发展,而秦国能够留住人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优待高回报。
在秦国,商鞅范雎等人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得到了秦国的优待,自然愿意为秦国一直效力。
比如秦孝公所发出的求贤令,他许诺“宾客群臣,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意思就是只要你确实有才华,能够让秦国强盛,自然能得到尊贵的地位,还能受到土地的分封。
不仅如此,秦国为了人才专门制定了客卿制度,其实就是无论什么地方过来的士子人才,都会以客人之礼对待。
这种如此尊重人才的态度和人才优待政策,是促使战国时期人才愿意留在秦国的重要原因。
无论贫贱尊卑,只要有一技之长就会重用的人才任用标准除了优越的人才待遇之外,秦国能够不计出身来任用人才,是商鞅范雎等贤能之人愿意留在秦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出身如何,只要你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想法,只要经过试用成功,立刻就能予以重权。比如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张仪担任国相,落难的范雎被拜为客卿,可谓是“因才适用,人尽其才”。
借助这些外来人才的智慧,秦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同时对这些贤才能够予以重用,这才让东方各国的人才都愿意来到秦国为秦国出谋划策。
秦国朝堂职位众多,外来人才得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多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像楚国、魏国这些诸侯国,因为分封宗法制的缘故,朝堂很多职位大部分都面向贵族当中,权力几乎都掌握才贵族手里。
既然贵族们掌握了这么多的权力,自然占据了朝堂的诸多职位,而这些职位大部分都是世袭, 留给外来人才的职位就少得可怜了。
而秦国并不同,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基本革除了贵族对于君主决策的影响,所以无论是经济行政还是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能提供很多职位,这就给外来人才提供了很多机会。
而商鞅得以重用并成功变法之后,让东方各国的人才都看到了秦国能够让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既然在中原地区只能做个小官,为何不去秦国试一试,说不定能博得个宰相做做。
上一篇:俄罗斯人口负增长的背后,普京为什么强调,国家前途取决于人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