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
魏国,秦国,晋国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马后炮而论,战国初期魏国应该先整合三晋还是先灭秦国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国初期的“三晋”,接收了前晋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才上的丰厚遗产,虽然一分为三,但仍然十分强大。“三晋”中的魏国,在魏文侯执政之时吸引了大量人才前来投奔,发展极为迅速,国力当然就更胜一筹。
魏文侯时期,向西进攻到郑国旧地(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向东翻越太行山,占领了中山(今河北正定东北);往南入侵郑国,抢占了酸枣(今河南延津县城西南)。魏文侯在世时,魏国文化繁荣、人才兴盛,罕有诸侯国能与之匹敌。
但在战国初,魏人的主要用兵方向还是秦国:公元前412年,魏文侯派太子击围攻繁庞(今陕西韩城市东南);公元前409年,魏国伐秦,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筑城;公元前408年,魏国再次伐秦至郑(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在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筑城;公元前401年,秦伐魏,至阳狐(今山西垣曲东南);公元前393年,秦国再度入侵,却在注(今河南汝州市西)被魏军击败。后世一统天下的秦国,虽多次与魏国交战,却胜少负多,整体处在下风。
在与秦长期对抗的同时,魏文侯却竭力维护着三晋内部的团结。
在分晋之后,韩、赵两国一度产生矛盾,即将兵戎相见。为此,韩国先来魏国借兵:“希望借魏国之兵讨伐赵国。”魏文侯听了后,却断然拒绝了:“我与赵国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之后,赵国也派人来借兵,魏文侯还是那句话:“我与韩国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两国使者气冲冲地走后,魏文侯才专门派人替韩、赵二国讲和。此后,韩、赵二国感受到魏国的强大,主动前来魏国朝觐。
由此可见,在战国初期,魏国国策就是向西攻秦,与韩、赵二国维持友好往来。
然而,魏国与秦对抗政策并未能动摇秦国根本。在屡次被三晋击败之后,秦孝公知耻而后勇,重用商鞅变法图强,让秦国迅速发展壮大。秦孝公执政数十年后,秦国异常强大,反倒是全面压过了三晋——这其中也包括魏国。
以此而言,如果战国初魏国先整合三晋,再集合三晋之力来与秦国对抗,历史会不会发展出不同的结果?
首先,自崤之战后,秦、晋二国就彻底反目成仇了。虽然三家分晋,但韩、赵、魏三国对秦国的敌视仍然是根深蒂固。
就魏国而言,魏氏家族兴盛之际,就与秦国产生了种种过节。
魏氏之祖魏犨,是跟随晋文公流亡海外的功臣。但因城濮之战前违命杀害了曹国大夫僖负羁,魏犨并未能得到重用。直到晋悼公回国后,为培植亲信,才先后提拔了三位魏氏族人为卿,分别是魏相、魏颉、魏绛。这三人中,有两人与对抗秦国密切相关。
魏颉是魏颗之子,而魏颗又是长期驻守河西的将领。公元前595年,趁着晋军主力攻打赤狄潞氏国,秦桓公趁机率军入侵晋国。不想,魏颗在辅氏(今陕西大荔东)大败秦军,还俘获了秦将杜回。因为父亲这一战功,魏颉被晋悼公提拔为新军佐。
魏相是魏锜之子,晋悼公声称魏锜在邲之战中辅佐荀首擒获了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功不可没,所以要提拔魏相。但实际上,魏锜与赵旃等人不听将令挑衅楚军,是邲之战爆发的罪魁祸首。在邲之战晋军大败的前提下,魏锜这点小功,实在不足以弥补其过。但魏锜虽然有过,他儿子魏相却极有才华。公元前578年,晋国准备伐秦,特意派魏相去与秦断交。为此,魏相写出了著名的《绝秦书》,将秦桓公骂得“十恶不赦”,成为春秋时期的经典文章。晋悼公提拔魏相为下军主将,并非因为魏锜,更可能是欣赏魏相之才。
由此可见,魏氏兴起,就与对抗秦国过程中的功劳密切相关。尤其是魏相的《绝秦书》,后世秦人作《诅楚文》,还特意模仿了此文。能让秦人如此念念不忘,后世的魏国怎么可能完全无视强秦?
在三晋内部,虽然韩、赵、魏是晋国卿族内斗的最后胜利者,可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说不清、道不明。
韩、赵、魏三家,赵氏最早崛起,魏氏兴盛最晚。早期赵氏与韩氏关系密切:韩氏之祖韩厥是赵盾一手培养提拔起来,在赵氏被灭族之时韩厥又知恩图报、护佑了少年赵武。魏氏在晋悼公执政时才迈入卿族行列,与栾氏关系密切。后来栾盈被驱逐,魏绛之子魏舒一度想加入栾氏作乱,但在最后关头被范鞅劫持阻止。栾盈之乱平息后,魏氏在六卿中当然就显得更加孤立了。
不过,虽然魏氏势单力薄,可魏舒最终还是凭资历熬上了正卿之位。
魏舒担任正卿时期,恰好祁氏、羊舌氏被灭族。在分配祁氏、羊舌氏封邑时,除了中行氏外,魏舒给赵氏、知氏、韩氏、魏氏、士氏的余子们都分了县邑。魏舒这种做法,无疑稳定了魏氏在晋国的地位。
春秋晚期六卿内乱中,魏氏与赵氏、知氏、韩氏联手赶走了范氏和中行氏;之后,魏氏又与韩氏、赵氏联合,消灭了知氏。
从晋国卿族复杂斗争史可看出,韩、赵、魏三家能成为最后的幸运者,关键一点就是不要做“出头鸟”。曾经强大无比的郤氏、范氏、栾氏、知氏,都是因为族人过于强橫而遭人嫉恨,最终早早地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对于这点,魏文侯不可能看不透。表面上,分晋后韩、赵二国先出现了矛盾与冲突;一旦他们发觉魏人想借此渔翁得利,韩、赵二家很可能就立刻联手来对付魏国。如此一来,魏国很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公元前386年,赵敬候初立,公子朔作乱不成逃到了魏国。刚即位的魏武侯想趁乱攻打赵国邯郸,结果大败而归。这充分说明,以魏国全盛时期的实力,想在短期内整合三晋中任何一家都不容易,更不要说同时与韩、赵为敌了。
魏国想做“出头鸟”,很可能就会最先倒下!
在三晋内部,魏、韩、赵虽然在历史上明争暗斗不断,但毕竟是通过合作才成为最终的幸运者。在外部,崤之战后,晋国整个春秋期间几乎没让秦国东进过一步,三晋与秦早就是世仇。这样的前提下,战国初魏国怎么可能不防秦国而专心去与韩、赵内斗?
在魏文侯晚年时与秦国有两次会战,一次在阳狐(今山西垣曲东南),另一次在注(今河南汝州市西)。虽然魏国最终赶跑了秦军,可从战事地点来看,秦人已突破了崤函天险,深入魏国腹地了。强秦入侵势头如此凶猛,魏文侯当然就要更谨慎地稳固后防,与韩、赵交好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恰恰是魏文侯时期的积极抗秦、交好韩赵策略才让魏国得以保持强大。魏文侯刚去世,魏武侯就趁乱袭击赵国,完全放弃了这一策略。这以后,魏国就腹背受敌,完全陷入了被动。魏武侯去世后,韩、赵二国趁他两儿子争位之际联手伐魏,差点就分裂了魏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