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谁能举例阐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
良知,圣人,知识谁能举例阐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严复: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经过多年的自身经历所总结概括出的一种思想理论,于正德三(1508)在贵阳讲学时正式提出。
“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良知”,“行”指的是“实践”,所以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协调。它不是强调理论决定实践的唯心主义,也不是强调实践决定理论的唯物主义,而是不偏不倚,互为表里。
除了这一更深层次的解释之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有另外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也就是:嘴上知道的,也要身体力行的去做到,否则,他们的“知”与“行”便隔断了。正如他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笔者认为,这需要从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
首先,我们必须严格律己,遵守原则,做到“良知”的不丢失,再通过这种“良知”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行”,也就是以“知”促“行”。再者,就是通过生活中的每件事的行动、实践去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反省、总结“知”,以“行”成“知”。也就是说只有不断的严格自我,勤于实践,才能有效的做到“知行合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的心学主张\"心即理,心外无物\"。认为致良知,内观以通达自然中的自由意志力——天道,终极价值追求。实际上就是先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修炼通达世界的终极价值。这种由起点\"心即理\"到终点\"致良知\"需要历练的方式就是\"知行合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体的两面,知了肯定在行中,行了一定是知的。并非简单的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中的「知」,与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认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有两套心智系统,我们平时所用的是第一套心智系统,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认知」,是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的「认知」。
而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知」,是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知」,这个「知」与行为是高度同步合一的。
所以不要用对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的认知,去认识王阳明在第二套心之系统中的认知体验,那完全是两个概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玩头条很久了,第一次被这样高大上的提问惊艳到,以往头条上的问题尽是些无比脑残的提问,下个月发工资多少钱?养花要不要施肥?秋海棠的叶子怎么黄了?明天买什么股票会涨?那个人为什么要戴墨镜?等等等,我常常质疑尼玛的究竟是不是真的人在问,还是所谓的智能机器自动排列出来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如何理解,我的理解是,王阳明为什么要强调知行合一?是因为知易行难,所以知行合一更加难以做得到,古往今来那些做得到的都成了圣人,比如王阳明,比如孔子,
这个问题就算是智能机器自动排列出来的,回答它我也会觉得荣幸,尽管我回答的不见得正确,但比起那些百度出来颠倒一些关键词的次序的那些答案,也不算亵渎了这样高级的提问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一代宗师,一个圣人,群山之巅,我13君,班门弄斧啊!侃大山,讲几点
1知行合一的目的,儒家的最高目标,做圣人。人皆可为尧舜。内圣外王,但做圣人,比较难,中华五千年,有人说,只出了二个半圣人。做君子,切实可行,伸手可及,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儒家的重心了。
2知行合一,的知,什么内容,不单是知识,而是指的儒家有智仁勇三德,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是君子的标准。
3行是什么意思,儒家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怎么做到知行合一了,这就是王阳明的创造性了,王阳明讲了许多,我来讲讲皮毛,
a放下自我,欲望要少,莫道山中无供给,明月清风不要钱。
b越是艰难处,越是立身时。人须在事上磨。
c人皆有良知。致良知。
d吃饭,穿衣,工作,皆是修行。不坐金丹不参禅,饥来吃饭倦来眠。
d活在当下。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
e只问耕耘,但行好事,不问收获,莫问前程。前面两句是行,后面两句是知,合起来,知行合一。
王阳明,天赋异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身,为往圣续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令人神往。我辈凡夫俗子,知行合一。好好干吧!
上一篇:挎子摩托能上牌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