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秦国,商鞅,王安石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些针对官员的改革内容刚经过公布,就把绝大多数官员、勋贵、绅士们推到了对立面,变法他们认同,毕竟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强宋,但要兼顾他们的利益才行,而且,范仲淹要变法也好,改革也好,负责执行的还不都是这些官员?范仲淹直接就拿这些官员开刀,谁来帮助他执行法令?没有他们的支持,变法寸步难行。
其次,在大多数官员们站出来反对后,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们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是把反变法派和变法派分成了小人和君子,且把支持变法的统称为君子党,范仲淹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欧阳修,还公开写了一封奏疏《朋党论》给宋仁宗,在奏疏中直接鼓吹结党有利论,说结党这事啊,要越多越大才好。
欧阳修才华横溢,这篇奏疏也算是名篇,可他的政治敏感度实在太低,向皇帝鼓吹结党的好处?让皇帝允许臣子们结党营私?幸亏他是生活在宋朝,换成任何一个朝代,恐怕九族都要被灭掉,这篇《朋党论》一出,直接让庆历新政夭折。
宋仁宗不怕变法派和反变法派互相直接争执,反正好坏终究由他来裁决,他就怕范仲淹们因此把反对者全部赶走,然后结成一个所谓的君子党来欺负皇帝。于是,范仲淹的上书得罪了所有的官员,欧阳修的上书吓住了宋仁宗,庆历新政失败。
宋仁宗改变态度并拒绝了变法后,范仲淹、欧阳修等变法派逐一被贬斥出京,此后的范仲淹一直在地方蹉跎,谁也不想他回到中枢,最后,他死在地方上。
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于没有拉拢大多数,且固执的以自己较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须知,即使都已经是高官显爵,也是饱读诗书的士大夫,可大多数人到底还是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模范,整个宋朝也就出了范仲淹这么一个。
庆历新政是北宋三冗问题出现后,北宋皇帝和士大夫们准备解决问题的首次尝试,因《朋党论》的出现,让脾气不错的宋仁宗在此之后,一直到死都不敢再搞什么变法,庆历新政算是王安石变法的一次预演,可出现的结党苗头终于在王安石变法开始后变成现实。
以上,是小编根据自己的浅薄知识,对商鞅、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主导的几大著名变法对历史进程影响力的简短阐述,或许对,或许错,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真实史实我并不多知、恕不能成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鞅,直接将中国由奴隶社会带入封建社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三位改革家针对当时社会的现象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了革新。就改革所取得的成效而言,商鞅的改革无论是对当时秦国的发展还是对中国历史的走向,都影响十分深远。
商鞅变法
一、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铁农具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井田制也因此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忠旺集团制也在不断发展、加强。此时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六国。在这样一个兼并不断,弱肉强食的动荡社会中,素来被称为“蛮夷”的秦国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发展本国实力,只有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与其他国家相抗衡。商鞅从魏国入秦国以后,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革新。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在艰难曲折中展开。
二、改革的内容
(一)经济上:
1.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而且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
2.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变法中,鼓励发展农业,抑制工商业的发展,还规定谁家生产的粮食和布匹多,就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3.统一度量衡。这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有利于国家的税收;
(二)政治上:
奖励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除世卿世禄制。
三、变法的意义:
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它使秦国完成了富国强兵的目标,迅速崛起为一个大国,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军事基础。此外,商鞅采取的统一文字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王安石变法
一、改革的背景
当时北宋王朝冗官、冗兵、冗费形式相当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又有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安石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内容:
1.进行机构改革,设计制置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机构;
2.实行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改革经济和税收。
3.军事上采取保甲法、保马法、裁兵法等措施。
三、改革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得经济有了起色,但受到顽固派的阻挠、王安石个人的原因以及社会本身的局限性,这场改革虽然有其成功之处,但从改革的成效和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是比不上商鞅变法的。
张居正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国家又通过各种名目繁多的徭役赋税,使得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严重,在这样背景下,内阁首辅张居正于明神宗时期实行改革。
二、改革的内容:
1.创制考成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上,排遣大将把手重要边关,他还与鞑靼俺达汗之间进行茶马互市贸易,采取和平政策。从此,北方的边防更加巩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