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秦国,商鞅,王安石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改革家王安石张居正商鞅范仲淹,谁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鞅变法最大,带有根本性。井田制随生产力的发展已不适应生产关系。铁犁,耕牛使得奴隶可以耕更多的地,奴隶要求独立,成为农民,不再为公田耕种,按收成比例上交赋税。 商鞅顺应发展,得到军功地主与农民的支持,变法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并吸取了魏国等变法失败的教训,因此能成功。
主要内容,废井田制,鼓励开荒,多生产粮食布匹的可免赋税,土地私有,可以买卖,以军功定等级,实行郡县制,推行小家庭,兄弟必须立户保证兵源。这些让秦国后来居上,保证统一全国。这些制度成为后世的通行制度。社会从奴隶制转变到封建制。
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的变法影响很小,只是做修补工作。
范仲淹改革的内容着力于人事,减冗官冗兵,重考核,少荫恩等,改革不彻底,官僚机构臃肿,有其历史原因,因赵宋重文轻武,又养兵备患,禁军集中于汴京训练。
王安石变法着力于经济上的青苗法,效果上是北方差,成扰民,司马光等反对,在南方的改革则较成功,因南方经济较发达,衣民可以借贷。但农民负担并未减轻,宋朝县预算是按开支定收入,即预计要用多少钱,再向农民摊派,无论怎样改,负担只会愈来愈重,鞭打快牛。宋朝表面繁华的背后,是农民军队的积贫积弱。农民后期无地可种,起义频繁,军队形同虚设,作战力极差。王安石最后也隐归,不久新法全部废除。
张居正一条鞭法也只缓解了当时农民负担,增加了税收。人亡政息,改革没继续下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法家”思想文化,在战国争雄时代的一次成功实践。为秦国统一华夏民族分割局面,奠定了以法吏治的坚实社会发展基础,从法制,农耕,商工,兵吏等方面,可以称为一次改变历史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北宋改革家,通过税制改革缓解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触及了保守派利益而被废除。虽然,为两任皇帝启用,终以失败告终。
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
张巨正,明朝万历时任首辅。他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
由此可见,商鞅变法改变了华夏民族发展方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还就只是商鞅了。其余的都是改革失败家。而商鞅的依法治国,至今还被提起。倒不是说其他的变法不好,事实上他们的思想都是超前的,也是对时政有针对性的,但统治者没有强硬的手段去实施。再好的思想也是白搭。商鞅虽然自己是失败的,但他的变法思想理念却一直被秦国作为国策延续下来了。加快了中国历史进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导语:
改革变法最成功的,当然就是商鞅了。商鞅变法使得弱小的秦国逐渐成为了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始皇一统六国打下了基础。
其实除了商鞅,在历史上还有几位比较著名的改革家,比如说宋仁宗时期的范仲淹,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以及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
这三位都曾经做出过一系列的改革,其中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基本以失败而告终。张居正的改革影响深远,为大明朝续命60年之久。这四个人里,影响力最大的,自然还是商鞅,毕竟他的改革改变的,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格局。
商鞅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商鞅变法最关键的人物,其实有两个,第一个当然是商鞅,他是变法直接执行人。第二个则是秦孝公,他是秦国的君主,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很难成功。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卫国是魏国的附属国,所以商鞅按照道理,是要给魏国效力的。可是魏惠王看不起商鞅,结果商鞅就逃到了秦国。他来秦国的时候,是带着一本《法经》的,这本《法经》的作者,便是在魏国实行变法的李悝。李悝变法使得魏文侯时期的魏国开始强大,效果是很显著的。由此可见,商鞅是带着小抄来到秦国的,秦孝公跟他谈了很长时间,便下定决心支持商鞅变法。可是变法的阻力非常大,尤其是王孙公子这样的贵族力量,是最反感商鞅变法的。为此秦孝公表示,什么都交给商鞅来处理,他什么都不会管了。这么一来商鞅作出改革,自然会卓有成效了。
最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公子虔的鼻子被商鞅给割了。公子虔是秦孝公的亲哥哥,因为秦孝公的儿子犯了法,他作为太子的师傅,需要代替太子受刑。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史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