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氓》中的女主人公?
女子,女主人公,男子如何看待《氓》中的女主人公?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也还不够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氓》这首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氓》诗一、二章,用赋直陈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的过程。据女主人述说,她原本是一位靠采桑、养蚕、缫丝卖钱为生的乡间桑女。在生产品交换的集市上与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触相识。她追忆说:“当初那氓说用他的布来换我的丝,其实是借故来向我谋求婚事的。他的憨厚、朴实引起我的好感,我愿意与他相处。每次相会,我都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才肯分手。他多次恳求我嫁给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我也一再向他解释说: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还没有选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礼。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那么咱就把金秋作为婚期好了。”通过相处,一个热烈追求,一个痴心相爱。经占卜问筮、说媒请亲之礼,男娶女嫁,终成婚眷。女主人公对这一段恋爱生活,是那样痴情向往。
诗中第三章,为全篇转捩点,采用比而兴和插叙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为下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张本,来表达她的感情已由开始的爱情得意高峰,顿时跌落到失意绝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这首诗的总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章。女主人公唱道:“开始你对我发誓,夫妻要白头偕老,如今老来却使我恨怨。淇水虽宽尚有岸,沼泽再广也有边,惟我之痛苦无限?回顾少年未嫁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此算了吧。”女主人公认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断、恩爱已绝的地步,我何苦为你的负情百思不解、自寻苦恼呢!对此,她并不徘徊留恋,愤而决绝大归,表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细分析一下女主和“氓”从相识到分离的全过程,就会发现他俩的故事从古至今都不稀奇啊,一个单纯的女孩遇见了一个外表忠厚的男孩,被他的追求打动,不嫌弃他家里没钱,宁可顶着父母的反对也毅然嫁给了爱情,结果却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逐渐消磨了激情,丈夫有了外遇且死不悔改,娘家人也不理解她甚至还出言嘲笑,但女孩依旧忍无可忍,决然提出离婚或者是答应离婚——这样的戏码和时代、女权似乎并没有什么必然关联吧,古今中外这样的婚恋悲剧不是一抓一大把吗?就算放到男女已相对平等的今天,也丝毫不违和呀。
所以我觉得吧,女主的悲剧并不是她婚前识人不明草率许婚,被“氓”忠厚的外表和热切的追求所骗,毕竟谁也不是神仙,做不到能掐会算,谁又能保证自己看人从来不走眼呢?何况还是缺乏社会阅历的年轻时代?再者我也不觉得“氓”在追求女主时就没有付出过半点真心,更不能断言他从一开始娶她就是为了骗婚,诗里并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只能说他是在婚后慢慢变了心,对妻子为家庭的辛勤付出习以为常,在生活有所改善之后遇到了更多诱惑,而他又没能战胜这些诱惑,更没能战胜人性中喜新厌旧的劣根性,这才导致女主的婚姻失败,但平心而论她在这个过程里并没有做错什么,相反她一直表现得很坚强很有主见,包括她意识到丈夫的心已不可挽回的时候,即便她曾经“与士耽”,但也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或是走上绝路,而是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绝誓言,勇敢的与过去告别——讲真她这样的结局真的算悲惨吗?比起那些软弱怯懦对命运低头的女子,或是被夫家抛弃后寻死觅活、彻底失去自我的女子,她已经算很好的了,起码她敢于及时止损,也坚强的活了下去,总比被夫家气死、打死或自杀而死要好得多了吧?
人生在世,谁也不能确定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既然知道人性复杂多变,而且往往经不起考验,那就长出一颗强大的心脏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结婚也好离婚也罢,随时都能为自己的决定买单,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结尾。
后再说说如果我是那位女主我会怎么做,我想我即使嫁给了追求我时忠厚靠谱的“氓”,也不会在婚后毫无保留的为他付出吧,爱他的同时我也会好好爱我自己,不会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对我的爱上,一旦发现他变了,我也会及时止损,不会为那些沉没成本委曲求全,维护住自己该得的利益,输也输得起,焉知更好的会不会就在下一个路口等待我呢?不先离开错的,又怎么跟对的相逢?《氓》中那个婚姻不自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女主的那种决绝和勇气,跨越千载,却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啊。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氓》选自《诗经.卫风》。
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
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这就激发她对自己发出“不思其反”的感伤,对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视。
这是忠厚女人的感伤:“躬自悼矣!”这是善良女人的蔑视:“士也罔极。”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
通过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人民反抗压迫的意志。
上一篇:新闻高速公路讲的油罐车和槽罐车哪个比较正确的,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