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后世为何没能再现?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后世为何没能再现?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后世为何没能再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光辉闪耀的篇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大爆发的一个奇点。
秦朝统一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先秦时期”。即使西周文武成王和周公的时代,也有太多神话传说的成分,没有留下多少历史记录,文化方面的传承也比较少。
春秋战国是先秦时期的尾声,其实也是秦后中国历史的先声。或者说,秦朝的建立与中国国家的首次统一,正是脱胎于春秋战国。
从这一点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从无到有的一个关键节点。从一个文明混沌初开的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文明成型的新阶段。而此后中国历史的演进,虽然有过波折、摇摆和反复,但是再也没有脱离当时设定的轨道。
这就相当于从0到1的质变,意义是最重大的;而再从1到2、到3,乃至到十、百、千万,都只不过是数字的叠加而已,属于量变的范畴了。
当时那些先人面对未知的世界,包括自然、人类、社会等等种种方面的问题,开始提出一些从未有过的、超脱于神话的、开创性的见解,进行一些符合中国特殊生存环境的探索,并找到了一些具有先见之明的路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
当时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探索未知的强烈好奇心与行动力,是后世无论如何都不会再有的。因为后世再面对同样的问题,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难免受到已有经验和意识的影响,只能做些修修补补的改造,而也没有了那种大开大合的创造。
从社会层面来说,这也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类生产力发展到提供足够的认识工具之后,例如语言文字发展的成熟,第一次从高层极少数进入“士人”阶层,也就是知识进入社会大众之中,所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
巧合的是,在中华文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体同一时期,亚欧大陆的另一端,希腊文明也进入了一种大爆发的新阶段。当然,这两种文明有着巨大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差别很大,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明样式,也会有所不同。
其实,后世也出现过与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类似的时期,那就是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与工业革命初期。当时的自然科学领域,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等,都有了爆发式的发展。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与当时在“量子”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太多突破,或者说都还在吃爱因斯坦那一辈留下的老本。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和时间阶段才出现的现象,具有不可复制性。而进入近现代以后,人类的创新精神大幅提高,之所以仍然难以重现当时的光景,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生产力与技术水平的发展较慢,已经远远跟不上人类想象与理论拓展的脚步。
注:题目里应该是“百花齐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近代我们落后,所以失去了产生大思潮的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大变更的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社会的统治阶级、生产关系、生产力水平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需要新的思想去指导社会生活。因此百家出,齐争鸣。
而之所以后来一直都难以出现这样子的大思潮,主要还是因为我们下一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是被西方强开过门而开始的。紧跟而来的,是西方近代思想启蒙后产生的新思想。我们没有时间产生自己的新思想,被迫开始转变思想,不自觉接受西方的新思想。
而且事实上,面对西方百年思想大变革下产生的完善的工业社会思想,我们当时仍然可以提出的新东西已经很少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当时已经那么多时间去孕育新东西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开始,便进入了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不能尽快适应,中国难以进入工业社会,难以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因此,那时候的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哪怕是把中华民族思想理论的屋顶掀了,也必须接受和学习新思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百家争鸣这一思想文化现象的出现,与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春秋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即将崩溃,中央集权制即将出现的前夜,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萌动初期,以周室为天下共主的分封制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
从社会政治环境上看,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相发展壮大,出现“春秋五霸”的王霸现象。这些现象说明,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败,社会政治环境相对混乱,那么政治对思想学术的压制自然而然的就降低了;其二,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王室的衰微,使官方垄断文化思想的局面被打破,民间学术研究开始活跃并大量涌现,孔子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办了私学的;第三,各诸侯国出于竞争和发展的需要,竞相吸引人才,为诸子百家学术交流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例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学府--“稷下学宫”,由于秉持开放开明的办学宗旨,吸引了天下大批有识之士前来开展教学和学术交流。稷下学宫在鼎盛时期,学科门类齐全,覆盖了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共12个学派。人们把齐宣王时期各学术派别在此发表各自论点的盛况称之为“百家争鸣”。“稷下学宫”前后存在了上百年的时间,“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得以向天下扩散,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上一篇:郑原玉432多少公分一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