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三十多年书,现在却糊涂了,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出路何在?
学生,孩子,教师教三十多年书,现在却糊涂了,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出路何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教育分传授知识和培养素质。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素质上,这个素质应该指的是人格,品质,和职业素养。在这些素质的前提上能够领悟多少知识,就要看学生的天赋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对教育理解的四个观点——
观点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过去大家不明白什么叫爱。我觉得“爱”首先是要尊重与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有些教师布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括父母打骂孩子,看上去好像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类似,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需要无限制的满足。这看上去也是一种“爱”,但是,那叫“溺爱”。
那么我理解的“爱”究竟是什么呢?
“爱”是尊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爱成绩。如果孩子分数提高了,但是心理扭曲了,这便不是“爱”。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幸福做长远地考虑。听到这里,有的人就要说了:“现在是牺牲童年的幸福,来换来将来的幸福。”我要说的是:“如果童年没有幸福,那么将来也不会有幸福。”
观点二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对于“学业负担重”这一问题,我觉得其主要源于“心理负担”: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固然感觉不堪重负。
这时,有读者就要提问了:“是不是因为国外学生负担较国内学生轻的原因呢?”
经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国外优质学校,其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但是他们与我们有着不同之处:学生自己喜欢并愿意主动去学习,而我们的学生是被动学习。
由此看来,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需要放弃强迫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学习。然后,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要形成心理压力,有空余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习他喜爱的课程和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公平的教育,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喜欢的东西。
观点三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的感情是相当丰富的。越是低年级的学生,感情越是丰富,同时又很脆弱。所以往往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一句表扬会使学生受到鼓舞,迸发潜在力量,往往会事半功倍,学生会将此铭记一生;同时,教师无意中说的某句伤人的话,往往会导致不同的严重后果,学生也会记住它。
观点四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学生的成长并不单单是依靠教师的言行说教,而更重要的是依靠与学生自己的活动。那么包含哪些活动呢?“活动”包括他们学习知识,让他们在参与的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格得到锻炼,责任感、沟通能力、合作精神、诚信都能得到培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觉得教育的本质不是让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不是说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科学家一类的人才。教育应该是春风,春雨,滋润着每一位求学之字,老师教学生以知识,教学生以胆识,教学生拥有良好的德行,教学生以素质,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好学生的一切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自己负责,同时对这个社会的其他人都在负责!
教育的出路有很多,教育可以让一个人懂得感恩,让一个人懂得科学,造福人类,创新发展,教育可以让思想的高度再上一层楼,我们不应该禁锢自己,故步自封,我们应该变通,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先进技术发展教育事业等!
教育需要改革,社会也需要进步,平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艺凡。
教育一向都是咱们最关心的问题,毕竟它牵涉着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未来。所以,咱们为教育的前进而欣喜,为教育的问题而嗟叹。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咱们该何去何从?关于教育,顾明远是怎么了解的呢?在他眼中,我国教育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咱们不能彻底化解教育问题呢?我国教育又该何去何从?
艺凡之前看过一篇文章的题目叫《我国教育路在何方》。现在教育现已是全社会的热点。 不论在朋友的聚会上,仍是亲戚的交往时,总会谈到教育问题。一次碰到一位朋友,她的孩子上了北京的一所要点校园,但开学之后就发现,孩子在校园被教师告诫这也不能说、那也不能做,她觉得孩子受到许多限制,很难有所开展。于是就想 办法把孩子送到国际校园读书去了。
这几年我国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据了解上一年有37 万人,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在添加,年龄也越来越小。因而我想说说我是怎样了解教育的,以及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对教育了解的四个观念:
观念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以前大家不明白什么叫爱。我觉得“爱”首要是要尊重与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根底、尊重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品格。
有些教师安置作业、对学生体罚,包含爸爸妈妈打骂孩子,看上去如同也是“爱”孩子。他们自己也说这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体现。类似,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需求无限制的满意。这看上去也是一种“爱”,可是,那叫“溺爱”。
那么我了解的“爱”究竟是什么呢?
“爱”是尊重孩子品格的开展,不是爱成果。假如孩子分数进步了,可是心思扭曲了,这便不是“爱”。爱孩子是要为他们将来的美好做长远地考虑。听到这儿,有的人就要说了:“现在是献身童年的美好,来换来将来的美好。”我要说的是:“假如童 年没有美好,那么将来也不会有美好。”
上一篇:中学生能不能早六点半到校?充足的睡眠和营养的早餐才有免疫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