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隐者,庞德,公卿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恰如《唐诗评注读本》所言:
此诗一问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诚然,前人对此诗在问答句上的隽永涵义论述得已是十分精到,然而笔者还是想问:此诗是否还有着以往评诗者未得之妙?
贾岛诗以“推敲”著称,读其诗宜反复推敲
读《寻隐者不遇》尤其不应忘记一点,此诗作者是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
苏轼有诗歌评价贾岛:“从今岛可是诗奴”,是说贾岛和诗僧无可,二人皆苦求诗句字字皆工,为诗歌呕心沥血,如诗之奴仆。故在后世,贾岛便有“诗奴”之称。
关于贾岛作诗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推敲”这个成语的来历。
贾岛有次想到一句诗“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犹豫将“敲”字改做“推”字,继而又觉得还是“敲”字好。最后在大诗人韩愈的帮助下,终于选了“敲”字。
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为“敲”,引手作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久之。(《唐诗纪事》)
贾岛在其《题诗后》一诗中,直接分剖了自己创作时的心境: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其中“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几乎成了贾岛的身份标签,今人习惯称他作诗的状态为“苦吟”,并以此二句概括。然而,其实我们不该忽略了他后面两句的内心独白:“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即,“在我如此苦吟之下,倘若还没有知音者共鸣,我也只得独卧丘山自赏秋景了。”
那么,读者究竟怎样才能有幸成为诗人贾岛的知音呢?这就要求我们也应如他那样,对字句细细推敲,探究其中最深刻、最合理的意境。
现在,就让我们把“推敲”的精神用在探求这首《寻隐者不遇》的隐秘含义上吧。
隐者是谁?所采何药?所隐何山?
《寻隐者不遇》文虽短少精炼,信息量却非常之大,仿佛一个谜面简短的谜语,能让人浮想联翩,费尽猜疑之力。
《唐诗正声》:自是妙音,所谓不用意而得者。
首先,隐者虽然难得相见,但至少可以确定:是一位采药者!
由此,读者便会生出一个疑问:他采药做什么?
是以此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呢,还是自己用来养性延年,抑或兼而有之?
诗中没有明确给出答案,但又隐隐透出了答案。
在古诗文中出现“采药”一词,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一个典故,讲的是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的故事。
庞德公不肯接受刘表做官的邀请,甘愿与妻儿隐居乡间,后来,他与妻儿一同入山采药,从此消失不见。事见晋人皇甫谧《高士传》: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这段典故叫做“采药庞公”,或者“偕隐鹿门”,以庞德公采得仙药,与妻儿一起在鹿门山成仙事泛指隐士成仙。可见,《寻隐者不遇》谈及隐者采药,不是泛指而是特指;诗中的隐者,正如庞德公一样,是坚决不肯入仕求官的高士,他“入山采药”即是求仙之举。
像庞德公这样的隐者,抛却尘世间的功名利禄,超然物外、他采的药自然是长寿成仙之药。
说起庞德公,在今天可能不如陶渊明这样的隐者有名,但在古时候他可是和陶渊明名望不相上下,甚至还有更高一筹。他是诸葛亮、庞统等人的老师(同时也是庞统的叔父),他和当时另一位著名隐士司马徽(即水镜先生)是好朋友。他的弟子是国家栋梁,而他这样一位“帝王师”级的人物却始终隐居不出,所以更显得高深莫测、令人敬仰钦佩。
唐朝诗人表达对庞德公钦羡的诗句可不少。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又如杜甫尤其钟爱庞德公,在多首诗中吟咏到“庞公:
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庞公隐时尽室去,武陵春树他人迷。
松树是长寿的象征,更是著名隐者“赤松子”的象征物
众所周知,诗无达诂,诗词总一层若隐若现,难以言传的一面。特别是专写隐者之作,更不会事事分明。
因此而言,《寻隐者不遇》似有一层欲说还休的境界:“或许隐者,隐而未隐;或许访者,不遇而遇……”
既然隐者所采之药为仙药,而仙药之作用,无外乎让人长生不死,永葆青春,乃至返老还童。在此诗中,恰恰包含着这样一类“长寿、驻颜”的意象。其一就是“松树”。
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直是长寿、不老的象征,这毋庸多言。《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此外,松还是隐士的象征。古代传说有一仙人名为“赤松子”,是神农时代行云布雨的仙人,他有时隐匿于仙境,有时又现身于人间。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冰玉散,以教神农,能入火不烧。至昆崙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搜神记》)
汉初名相张良,在辅佐刘邦取得天下之后,不愿为官,甘心隐居,他称自己要效仿古时候的赤松子,不乐人间荣华,只为求仙得道。
留侯(张良)乃称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史记》)
由此可见,全诗首字以“松”字入,其与隐者主题的联系真是妙不可言。
小童真是小童吗?隐者或许已经现身
《而庵说唐诗》说:
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
你没见着人就回去吧,偏偏跟个小童子有问有答,真是别有情致。
全诗靠一个小童子撑起局面,表面上看是一个家童代为应答,平添生趣。可深思之下,似乎又有一层暗示:隐者成仙得道,此刻返老还童。
这可不是脑洞大开,信口开河。古典文学作品常常以可爱的小仙童作为长寿青春的象征,在古代典故中仙人化为小童的故事更是很多,
如“八公化小童”的故事。
相传淮南王刘安好仙术,曾有八位老者求见,刘安的门客说:我家王爷所好是长生驻颜之术,你们这些糟老头子还是请回吧。话刚说完,八位老者竟然全变成十四五岁的小童子,过了一会儿,又都变回老者模样。门人大惊,赶紧进去通报。
上一篇:向日葵怎样转回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