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寻隐者不遇领悟到什么)-寻隐者不遇描写了什么情景
诗人,儒家,佛家(寻隐者不遇领悟到什么)-寻隐者不遇描写了什么情景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寻隐者不遇领悟到什么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寻隐者不遇领悟到什么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元代]唐棣《王维诗意图》,绢本设色,128.9×68.7cm。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从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来看,诗人有2200多人,作品48000多首,诗人之众,诗作之繁且质量之高,实为中国诗史之奇观。当时,从立国之本角度讲,儒家思想是基础,是规范社会伦理和人的行为的基本准则,儒家经典成为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但在思想领域,则是儒、佛、道并存,与儒家同时,道家、佛家思想都得以广泛弘扬、传播,规模空前。如道家诗人,有百余人之多,其中比较著名的诗人有司马承帧、范尧佐、吴筠、张果、韩湘等;佛家诗人则有:王梵志、丰干、寒山、怀素、皎然等。因为开放,唐朝文人的思想信仰,虽各有所宗,却多带有出入三教的特点,有的既有儒家的君子人格,又有道家的仙风道骨或佛家气象。他们的理想追求、人生感悟等都反映到作品中来。其作品,或博大雄浑,或深远超逸,许多都是千古名篇,其中很多名句都成为后人奉行的格言,诗人们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无不体现出其高洁的人品,崇高的信仰是其成就的关键。▲[明代]宋懋晋《写杜甫诗意图》(12开),纸本设色,22.8×15.3cm×8。上海博物馆藏。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唐代出现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气象,因此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抱负。文人学士都熟读儒家经典并践行,儒家的“明德”、“亲民”、“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更激发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历史使命感。他们渴望报效国家,这在其诗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一代文人:“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反映民生和揭露社会时弊的敏锐洞察力和勇气,对国家的责任感,高瞻远瞩的大眼光、大格局。如李白渴望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非常仰慕亦儒亦道的姜子牙、诸葛亮、张良、韩信等这些建立功勋的人,渴望像他们一样报国安民,然后功成身退。他写胸怀大志的姜子牙:“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梁甫吟》)他在诗中曾多次申述自己的理想:“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等。他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公里。”(《上李邕》)他节操自持,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对实现理想踌躇滿志,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儒家“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等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杜甫生于盛世末期,一生忧国忧民,他认为历史上的尧舜之治和本朝的贞观之治,是当代和后世效法的德治典范,倡导实行仁政和教化。他“窃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称赞“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其诗既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登岳阳楼》)的气吞八荒之势;又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精细入微之处。他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出诗人在自己最艰难困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仁者之心。儒佛道三家影响所及,山水诗呈现出多元审美形态。同为山水之作,由于作者尊崇不同的思想学说,表现形态各有千秋,各具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儒家则十分注重山水对人格修养的潜移默化作用,孔子认为山水的某些特点和人的道德属有类似之处。由于深受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审美原则影响,很多诗人的山水诗中寄寓着仁者的胸怀、智者的敏思,如杜甫在《望岳》中写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还把山水诗和纪行诗两种题材合二为一,其组诗“发秦州”与“发同谷县”共24首,诗人于山重水复之秦陇艰难跋涉之时,每经一地,即作山水诗一首,关注民生,反映民间疾苦。他写的“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秋兴》),渴望四海升平,百姓安居,描绘出和谐的《江村》图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他爱民悯生,认为天地万物都应该沐浴在仁爱的氛围之中,在《秋野》中写道:“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其中,边塞诗是唐代士人入世精神的重要体现,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立功边关的理想,希望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诗中描写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巍峨的天山,苍茫的云海,写万里长风,雄伟的玉门关,有的险峻挺拔,有的浩瀚无垠,显示出恢宏、豪宕、壮阔的境界,充分展示了诗人宽阔的胸襟。如王昌龄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表达出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戍边御敌;“不破楼兰终不还”描写出将士们气吞残俘的英雄气概。岑参写的“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描写出将士们的冲天豪气竟能使江为之涌,山为之动;他写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而那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就像美丽的春天突然到来,表达出诗人心中对春天的渴望。▲郑午昌《太白诗意图》(1948),纸本设色,105×49cm。私人藏品。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提出效法天道,尊崇道德,返本归真,清静无为。唐代很多人求仙访道,唐代社会弥漫着浓厚的神仙气息,诗歌的创作更是充满仙风道味。很多道士诗人及文人士大夫如初唐的王勃、卢照邻、陈子昂,盛唐的李白、贺知章,中唐的刘禹锡、李贺,晚唐的杜牧、李商隐等,都受道家思想影响较深,对道家的无为、清静、抱朴、守真的思想多有涉及。从其诗中可以体会诗人内心的平静怡然和对“道”的崇尚。如道士吴筠,居终南山孜孜学道,后来走遍江南诸山,乐在求道之中。他写过许多游仙诗,曾经一气呵成《游仙二十四首》,由于它是组诗,游仙诗的缘起、过程和终结三大部分被分散到各首诗中。第一、二首交待了缘起“启册观往载,摇怀考今情。终古已寂寂,举世何营营。悟彼众仙妙,超然含至精”、“吾方遗喧嚣,立节慕高举”,此后的数篇开始叙述游仙的过程,如“纵身太霞上,眇眇虚中浮。八威先启行,五老同我游”、“倏已过太微,天居焕煌煌”。最后,第二十四首归结为“返视太初先,与道冥至一”,遨游在澄明晴朗的仙界,超然物外,自得乾坤之心。庄子欣然乐于“山林”与“皋壤”的山水审美精神,道家认为道“无所不在”,倡导“以人合天”,以求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地。受其影响,盛唐很多山水诗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表达出诗人企盼与仙人相遇,得授仙道、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强烈愿望。古人求道非常之艰辛,往往以达“四海”、“五岳”、“八极”、“十方”,上下追寻、四方求索。如李白游遍名山大川,写下了“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的山水诗充满空灵秀逸,写名山大川,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诗中的自然山水不仅仅是更广阔的自然界,其中还积淀着诗人更深刻的心灵体验,表达出隐者、修道人的超然出尘的胸怀。如贾岛在《寻隐者不遇》中写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寻访的山中隐者是一位采药、济世救人的修道人,这首问答诗,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表达了诗人对修道者的敬佩。唐代游仙诗人中最有名的当数诗仙李白了,诗人自称本来就是“谪仙”,崇道是其一生的信仰,因此他游于仙境犹如重返故地,与仙人相遇犹如故人重逢,甚至如游子还家,一切是那么熟悉亲切:“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怀仙歌》),表达出彼此都殷切的思念着对方。道家的神仙体系、洞天胜境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及广阔的空间,李白笔下的泰山、天姥山、莲花山的仙境描写神奇瑰伟、引人入胜,他描绘出其驰骋在仙境中的美妙,这也构成了其诗清新飘逸的风格。如他在《寻阳紫极宫感秋作》中写道:“静坐观众妙,浩然媚幽独。白云南山来,就我檐下宿”,诗人与白云似乎神交已久,南山白云对诗人像故交一般友好和亲近,多么清美欣怡、入诗入画的感觉!他在《下途归石门旧居》中写道:“余尝学道穷冥筌,梦中往往游仙山。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俯仰人间易凋朽,钟峰五云在轩牖。”在他看来,纷扰的人间世事,只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规劝世人要超脱名利,不为物欲所牵累,抓紧时间求道、修炼,追求美好的永恒之境。上一篇:(人贵有自知之明下一句)-人贵有自知之明下一句贵的漫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