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隐者,庞德,公卿有什么诗或者词是大众误解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就是诗句当时诗人写的时候是一个意思,现在人们常常认为是另一种意思?
比如说是写给朋友的,人们确却认为是写给妻子的,这样的诗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这句诗本是杜甫的七律《客至》的颔联,意思是:洒满落花的小路不因为有客人到来而打扫干净,茅草的屋门现在才为你(指崔县令)打开啊。现在把它作为结婚洞房的对联,就是望文生义了,高雅的诗意思就有点不高雅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与词作为中国文学的两种体裁,时至今曰被大众误解的语句可说是比比皆是,不能枚举,就寥说一二吧!
被误解流传最广最多的莫过于,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几屐印青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满院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而今红杏出墙,几乎成了女人们婚内出轨的代名词了!
以此而看,诗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宋朝的叶绍翁,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片惜春的情怀以及描写春天盎然生机透院而出一枝红杏,确被大误解如此,真乃有违原诗之意,使人大跌眼界了吧!
词作方面被后人误解的莫过于放荡不羁的北宋词人柳永。只因常和妓女们填词作曲,被宋朝统治者所赚弃,难登金榜,"忍把浮各,尽换了低呤浅唱。″丟却了仕途功名,贫困至死。
然,柳永之词作,影响广泛。,凡有井水处,尽能歌柳词。其词作善于捕捉物候的变化,尤见长与羁旅行役之情,渲染离情别绪,凄楚动人,善用口语,音律谐婉,语言明快通俗,达意情真。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机。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强乐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从整体而看,后两句实乃柳永自怜之意。而令似乎成了男女想情相思,茶饭曰少,为之消疲憔悴的情景了,此也乃大众之误解,实非柳三变其词作本来之意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恋花》,“消得”二字,多被人理解,因过度思念而日渐憔悴,而其本意是值得。
“空穴来风”一词,多被人理解为消息或流言的传播没有原因,而其真正的意思是消息,流言的传播不是没有原因的,换句话说,消息,流言的传播是有原因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出自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舅姑”二字,常误解为舅舅和姑姑,实指公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语言直白,意境似乎也很直露,是谈访问隐者却没遇到时怅然若失的心情。可事实却是,在这短短二十个字当中,至少有三四个词语被今天大多数读者忽视甚至误解,如“松”、“童子”、“采药”、“山”等。
这是危言耸听吗?请看以下详解。
问答精妙,涵容主客两端
先来看诗的整体内容:
诗人寻访隐者,行至其家,遇到立于松树下的小家童,便问:主人在否?家童答,主人不在,采药去了。(此第一问答)
问:去哪儿采药了?答:就在此间山上。(此第二问答)
问:能不能找到他?答:云雾飘渺,不知哪里去找。(此第三问答)
历来评诗者以为,此诗最高妙之处就在于短短二十字中,竟然包含一来一往多次问答。
如《诗法易简录》说:
一句问,下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
《增定唐诗正声》:
李云: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婉,婉中直。
《唐诗鉴赏辞典》则进一步分析: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沈熙乾点评)
《唐诗鉴赏辞典》认为此诗最佳之处在于化繁为简,由小童的回答,令读者反推出寻访者的提问。不但一扫冗长的弊端,更在凝练中提升了诗境,由逐级追问,表达了访客心境由期待到失望,继而又萌生出一线希望,直至彻底失落的过程。
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见《唐诗鉴赏辞典》沈熙乾评)
其实在这一问一答之间,不止反映了寻访者的心境,更将隐者的身份巧妙地勾勒出来。隐者,即隐逸之高士,他一抛头露面即销蚀了这个“隐”字,故以一童子代为“出面”,代为作答。出门也好,入山也好,采药也好,都好比是玄豹神龙,销声匿迹,不见首尾。
正如《唐诗解》所说:
设为童子之言,以状山居之幽。
又如《唐诗选胜直解》所说:
设为童子之言,以答寻问之意,不必实有此事。不露题字,而意已见。
既然是隐者,就不可能露面,可是完全不露面又毫无情致可言,所以,用一个童子“代表”他露面,方才显得曲折有致。
同时,因为反复问答把一个“隐”的主题推向极致。
在一问三答之间,既包含了寻访者心境起伏的写照,更蕴含了对隐者身份的描摹,及至暗藏嘉许之情;有主观亦有客观;有前景亦有背景;有实写亦有虚写,可谓绝佳。
上一篇:向日葵怎样转回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