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的这句话,对当下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苏轼,目见耳闻,石钟山“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的这句话,对当下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苏轼勇于质疑《水经》所云和前人解释石钟山名称的来历,不辞辛苦和大儿子前去实地考察,这种孜孜以求的质疑和探索精神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尤其值得科研、卫生、教学工作者学习。
作者以此事件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轻信传言,或主观臆断,或妄加猜测,要通过“目见耳闻”,亲历亲为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才道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非典”时期人们抢购食盐和板蓝根冲剂事件,“新肺”时期抢购双黄链和米面油事件都是无良商家故意造谣,人们盲目轻信所致。
“目见耳闻”的也不一定是真相。随着探索的伸入或时间、机缘的巧合,真相被证明并不是以前人们论证的、认为确凿的真相。石钟山名的来历也并不是苏轼说的那样,而是因山内有大溶洞,外形象倒钟而得名。有些真相可能永远不能面世。有两位同桌同学甲、乙,甲的手被乙划破,除了乙本人之外的所有人都认为乙品德不好,用刀割破甲的手。乙百口莫辩,受到了所有人的鄙视。几十年后,甲无意中让自己拿的纸划破了手,这才恍然大悟,当初是乙手里的纸无意间划破了自己的手,并不是刀子惹的祸。假使甲后来没有被自己的纸划破自己的手,真相将永远被埋藏。
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的内心活动,有的是真实的反映,有的即使亲身“耳闻目见”了得到的信息也非真相。社会上像我一样一说活就急躁或羞涩的人,因词不达意等原因传递内心信息出错,或者被对方误解,这样的事情很多,以致于我越老越害怕和人说了。
凡事不要轻信臆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讲究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喜欢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信口开河的人,于已于人于家于国都是有害的。在当前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这句话仍然有其现实意义。警示我们,事非亲见耳闻,不能随便传播闲话是非,轻则挑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重则引发社会问题,会受到法律严惩。总之,事非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猜疑,说话做事,实事求是,是我们为人处世基本原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轼这句话的本义是针对自己考证石钟山得名原因后的感悟,意思是,事情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只是凭主观臆断,可以吗?
尽管苏轼对石钟山得名原因考察的结论也并不十分准确,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重视实地踏访的精神值得学习。
伟人曾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阐述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重视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耳闻不如目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说的都是同样道理。
这句话阐述的道理放到今天也适用。比如企业的市场开拓,必须要有实地的调查,收集具体数据并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才能做出决策,否则主观决策有可能给企业投资和发展带来巨大风险。个人的工作、生活也是如此,只有亲身实践,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开创美好未来。
总之,唯物主义强调物质是第一性原理要比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更实用,“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的回答是“不可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一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从“乌台诗案”到“新旧政党之争”、再到“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儋州。而对于流放儋州这件事,也许在苏轼看来并没有什么,但换在北宋的其他士大夫眼里,流放儋州无异于一场死刑。
正因为如此,苏轼偏偏就是没有被这跌宕起伏的人生所击垮,反而用豁达的心态做出了很多因地制宜的事情。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是出自苏轼《石钟山记》里的一句话。全文主要记叙苏轼抱着两位古人对石钟山名字由来的怀疑,夜行扁舟去石钟山一探究竟。
最后,苏轼用行动表明:要想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使得苏轼当时考察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但苏轼这种为迫切得知石钟山不避艰险,亲身探访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一、苏轼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了这首诗?
在宋神宗时期,就发生了一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俗称“王安石变法”。
当时的王安石是想通过变法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同时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进行打击和限制。
起初王安石的变法立场是好的,但王安石没有考虑到变法的超前性与当时的社会差距太大以及变法的急功近利,使得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百姓的利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可宋神宗偏偏采纳了王安石的变法,这就让政治思想比较保守的苏轼,对新法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事实上,苏轼并不完全反对新法的,他的本意是想让变法逐步进行,而不是急于求利的进行。
对于文人来说,抒发自己情绪的地方除了山水,其次便是诗词。这对于苏轼来说,也不例外!由于苏轼是当时文坛的领袖,所以他诗文里也有表露出对新政的不满,而这些恰恰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利用,使得成为反对宋神宗推行新政的证据。
于是,在宋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了乌台关了4个月。鉴于是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才免遭一死,只是被贬为了黄州团练。
因此,苏轼也是因为在反对新法遭到排挤,心中有所郁结,所以才来到石钟山来消解。而苏轼在贬为了黄州团练之后,还能够去探知大自然,这种能上能下的气度也是非常可贵的。
上一篇:卤肉饭放多少冰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