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儒家,道家,佛家为什么儒家文化能汲取道家和佛家文化并主导华夏文明?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源合一
新儒家的主要来源可以追溯到三条思想路线。
第一,当然是儒家本身。
第二是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因为在佛家各宗之中,禅宗在新儒家形成时期是最有影响的。在新儒家看来,禅与佛是同义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儒家是禅宗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佛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佛。怎样成佛,是那个时代的人最关心的问题。新儒家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怎样成为儒家的圣人。怎样成为圣人,是新儒家的主要问题之一,周敦颐的回答是“主静”,他又进一步说“主静”就是“无欲”的状态。他说的“无欲”,与道家和禅宗说的“无为”和“无心”,是基本一样的,可是,他用“无欲”,不用“无为”、“无心”,这表明他企图撇开佛家的出世性质。照新儒家的说法,心无欲,则如明镜,总是能够立即客观地反映面前的任何对象。心无欲,则对于外来刺激的自然反应,落实在行动上都是直的。由于直,所以“公”;由于公,所以一视同仁,也就是“溥”。这就是周敦颐提出的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也就是像禅僧的方法一样: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第三是道教,道教有一个重要成分是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主要是与这条思想路线联系着。新儒家哲学家邵雍的宇宙发生论,即是由《易经》发展而来。邵雍说:“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一刚一柔交而地之用尽之矣。”像其他术语一样,“刚”、“柔”也是邵雍从《易传》中借用的,其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另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张载,在他的宇宙发生论里,特别强调“气”的观念,它在后来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和形上学的理论中,越来越重要。
◎后来发展
新儒家后来分成两个主要的学派,这两个学派竟是兄弟二人开创的。他们号称“二程”。弟弟程颐开创的学派,由朱熹完成,称为“程朱学派”,或“理学”。哥哥程颢开创的另一个学派,由陆九渊继续,王守仁完成,称为“陆王学派”,或“心学”。后来大家可能就比较熟悉了,在此不再赘述。
见问所得,综合经典,仅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儒家文化汲取道家与佛家文化,而是儒释道互补。中国文化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达到鼎盛之后,秦尊法家而国盛,成就霸业,到汉初的道家“黄老之术”,儒家文化一直处于边缘状态,直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统治者所推崇,儒家之术方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更得统治者的欢心。这个臭说道恰为儒学糟粕,成全了千年帝制,坑了一代代儒人志士,把愚忠思想推向了颠峰。
董仲舒主张以道德教化民众,使中国法制社会契约精神的形成滞后了世界各发达国家。在中国,人情永远可以与法治抗衡,这是不争的事实。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接二连三的丧权辱国条约之签定,方使中华有识之士猛醒……于是,就有了反叛最为猛烈的“打倒孔家店”之“五四”运动。
由于皇帝老儿喜欢愚民的儒术,民间知识分子又可以“学而优则仕”,两情相悦,一拍即合。中国文化中的功利目的便使治人的劳心者与治于人的劳力者相安无事各取所需。
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本来是一种避世之学说,具有胡人血统的李世民李氏家族从表兄老杨家手中抢得天下后,为了使自己正统起来,便拉来老子李聃充当自己的祖先,于是,以老子为祖师爷的道教一时得宠,可是,此道教非彼道教,风马牛不相及。此道教为了适应中国文化的强大功利性,就把老子的《道德经》抛诸脑后,整了一堆丹药,并劝谏俗世之人修练成仙,求长生不老之术。如此这般具有了跟儒家一样的功利性,老百姓喜欢了,道教才为主流传统文化所接受。老子李聃就是死得早,否则,他要是骑着青牛在风景如仙似幻的深山里遇上自称仙姑的道姑,一准把《道德经》烧掉……
佛教早于玄奘天竺取经之前便已传入中土,但是,彼时佛教讲究的是禅定(苦修)与顿悟,宣扬释家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突然天眼大开,大彻大悟:原来世间所有一切皆空,人要禁欲……坏了,做为俗世之人,肉不可以吃,酒不可以喝,色不可以贪……所有的七情六欲皆当戒……于是,佛教不为中国文化所接受。直到玄奘法师取来“真经”,有了俗家弟子,俗世之人想发财,可以去求佛教保佑其发财;没儿子的,也可以求观世音赐子;考学的,更可以求取佛祖保佑;眼神儿不好的,也能跪在眼光娘娘前磕头……佛教的功利性,终于也使它融入了功利性极强的中国文化之中……由此形成了儒释道互补的大一统局面。决不是儒家文化汲取了另两家文化精华而主导了中华文明。
说起文明,是一句两句话很难说明白的大课题。中华文明,包罗万象。《本草纲目》是不是中华文明?《易》学是不是中华文明?《齐民要术》是不是?四大发明是不是?南宋时期江南农作物一年两熟的种植技术是不是?……儒学,只是中华文明中的一小部分,是统治者推崇的治国学说而已。
中华文明包含在我们吃(饮食文化)穿(丝绸制作及服饰文化)住(建筑文化)行(车同辙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的每个领域之中。切不可狭隘地简单化理解,别一提传统文化就是孔子的儒家……让人笑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释道互补
儒家强调入世,道家就强调出世,这出世入世说的都是今生今世的事,东汉佛教传入之后,就把前生后世的事情也给补上了。因此中国文化中的儒道释并存,使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一套一套的理论支撑着自己顽强地活下去。平时日常的时候有儒家,要干一番事业;遇到逆境的时候有道家,要回归自然,到大自然中疗治内心创伤;遇到生死问题的时候有佛教,这辈子不行可以修来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