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第三章怎么读?
老子,圣人,的人《老子》第三章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译文】 不特别器重聪明而有才智的人,百姓之间就不会引起争瑞。对稀奇珍贵的东西不特别重视,百姓之间就不会有偷盗发生。不提供足以诱人产生欲望的东西,百姓就不会胡思乱想。
【原文】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既要使百姓无贪得之心,但又要让他们吃饱肚子。既要使他们没有强求之志,又要使他们有强壮的身体。必须时常想到,要让百姓保持没有知识没有贪欲的天真状态。这样,即使有自以为是的野心家,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了。用这种清静无为的原则办事,社会,国家就用不着什么特别们措施了,那么,天下还能治理不好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小李带你观世界,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首先你得背下来,背完原文背译文,背完一个人译文再背其他人的译文,除此之外,跟老子有关的专家文章都要去研究,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而且读《老子》的时候不能吃饱,会影响效果,睡前起前都要温故知新,而且这些书都要自己去买,放弃的时候想想当初怎么就花这钱了,这样就能坚持下去了。
最重要的要悟,慢慢看慢慢观,不要急,不要躁。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在读老子时一定要静下心,慢下来,好好感悟老子的大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食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P86.以下简称《今译》)
《老子》第三章,是老子以圣人或君人为参照系,通过“无欲”的具体表现形式,进一步对“无欲”原则进行细化和深化,直逼操作层面。“三不”(“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既是“无欲”的内容和形式,又是实现“无欲”的路径和方法。“三不”是“三使”(“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使民心不乱”)的原因和前提,“三使”则是“三不”的结果和归宿。
“贤”,实际上是名利、名誉之名的另一种表达(贤与不贤本身反映的就是一种名声)。“尚贤,好名也。名,争之端也”。(释德清语)而“争名”会带来“逐利”甚至“争名”的目的就是为了“逐利”。正如河上公所言:“‘贤’,谓世俗之贤,去质尚文也。‘不尚’者,不贵之以禄,不贵之以官”。去质尚文,亦即丢掉本质只求名声之意,此名声定粘连于官禄财货。所以,名在利的裹挟下愈益可憎,若再“尚”之,必争端四起、动荡不断。
蒋锡昌在《老子校诂》中说:“《说文》,‘贤,多财也;从贝,臤声’。不尚贤,犹不尚多财;与下文‘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一律,皆指财物而言……不尚多财,则民不争,此老子正用本义”。(转引自《今译》,P86)陈鼓应先生在上述引文后面写道:“蒋说颇可参考”。(出处同上)
笔者则认为“蒋说”颇可质疑。这里的“贤”,结合下文及全章的逻辑关系可知,老子的本义就是指“名”而非指“财”(无关名与财的关系紧密度)。“三不”代表的是三种对象,而不是一种对象,故不能也不可“一律”:“一不”是让人不因名而争,“二不”是让人不因财而争,“三不”是让人(不制造诱惑)以免因(起)私心而争(“可欲”是指在心里引起的欲望——不只是财才能引起欲望——应为一种私心)。不制造诱惑,就没有私心私念产生,故“民心不乱”。“尚”、“贵”、“见”(读xiàn,“现”的古字)三字的使用,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深刻恰切。
为贯彻和实现“三不”、“三使”,圣人和君人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温饱和健康(在农业社会,家庭多病人必然多贫困)问题(“食其腹”、“强其骨”)。但饱暖思淫欲,强健多奔竞。因此,又必须通过“虚心”、“弱志”使百姓达到自律(“虚其心”、“弱其志”)。这样一来,百姓就回归到无知(无智巧)无欲(无邪欲)的淳朴状态,那些充满巧智、伪智的奸诈之人不仅失去了市场,而且不敢乱说乱动,若想生存,也只有“淳朴”一条路。
众多注释者认为,老子“常使民无知无欲”的主张是“愚民政策”,实乃误解。老子并不主张去除人的正常欲望和正当智慧,而是要去除邪欲(或过头的欲望)和伪智(智巧、“大伪”),目的是使社会安全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三不”、“三使”也好,“虚心食腹”、“弱志强骨”也好,是为政者依“道”前行的必然选择,也是“无为而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无为”内容的体现。何谓“无为”?这一概念其一是指“禁止反自然的行为发生”(李约瑟语),不妄为、不乱为即“有所不为”。其二是指 “顺自然而为”、按规律办事即“有所为”。所以,在本章结尾,老子意味深长地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的方式去“为”,才有天下大治,才会国泰民安!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译文如下:
不推崇、宣扬贤明(名),使百姓不争夺名利;不贵重稀有珍宝,使百姓不去为盗;不显现诱发贪念的事物,使百姓不起私心。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净化百姓的心灵、解决百姓的温饱、减损不安分的志向、培育健康的体魄,使百姓始终处于没有伪诈、没有邪欲的淳朴状态,让那些自作聪明的好事之徒不敢胡作非为。以“无为”的方式治理天下,天下必然大治。
上一篇:在苏州有房,户口在老家,小孩有户口没出生证能在苏州上小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