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第三章怎么读?
老子,圣人,的人《老子》第三章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读jin,去声),通墐。在此(读qin勤音),取“诚”义。《前汉·文帝纪》廑事从事。又《杨雄传》其廑至矣。上等的士人探索研究“道”,诚心实意而且勤勉躬行之,心中装着“道”,唯“道”是从;中等的士人探索研究“道”,半信半疑,心中有“道”,但又不深刻,主观意志尚存,所以是若存若亡;下等的士人探索研究“道”,主观意志在起作用,还没有认识“道”,了解“道”,自以为是,只信己,不尊“道”,所以,大笑之。疑惑“道”是何物?自尊我就是“道”,“道”就是我,所以,弗笑,不足以为“道”。此之谓【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由此看出,士人在探索研究“道”的过程中是有差别的:上等的士人已经认识到“道”对人类的作用,所以,唯“道”是从;中等的士人正在认识“道”的过程中,半信半疑,还没有全部认识“道”,需要加强学习,澡身浴德;下等的士人还没有认识到“道”对人类的作用,需要引导和教化。鉴于此,有必要系统地讲一讲“道”。以便于士人对“道”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善于以“道”而行的士人们建言有之曰:此之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帛书甲本此文全部残毁,乙本保存完好。与今本勘校,首句‘是以’今本多作‘故’字,经义无别。唯帛书‘费’字假为‘昧’,‘如类’王本作‘若纇’。范应元曰:‘【纇】古本音【耒】,丝节也。河上公本作【类】,今从古本。’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忿纇无期’,杜预注:‘【纇】又作【类】,立对反,服作【类】。’朱谦之曰:‘【纇】、【类】古通用。广雅释言:【纇,节也。】通俗文【多节曰纇】,简文注:【疵也。】淮南氾(音fan凡,水延漫也。)论【明月之珠,不能无纇】,注:【纇,般若丝之结纇也。】假借为【戾】。左传昭公十六【刑之颇纇】,服注:【不平也。】不平与平对立,故曰【夷道若纇】。【夷】,平也,【纇】则引申为不平之义。’帛书乙本‘明道如费’,‘费’字乃‘昧’之假,当从王本作‘明道若昧’。‘明’、‘昧’,‘进’、‘退’,‘夷’、‘纇’,语皆相偶而义皆相反。”我认为:此经文勘校应从帛书乙本“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以下是我的详细分析:如:《动词》本义,依照、遵从。《说文解字注》从随也。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从女者,女子从人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故白虎通曰:女者,如也。引伸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伸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有律以如己也。杜预注:如,从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老子》在此取从、有所往之义。“道”是光明的。光明是从“道”的作用来说的,“道”广大而精微。“道”的光明照耀着广大的万物,照耀着大自然的精微之处,使整个大自然无处不有“道”的光明,无处不存在“道”的光明照耀下。也就是说大自然中的万物无不在“道”的光明照耀下。“道”是不断运行,不断前进的。“道”的运行和前进就要从它的运动方式来看。“道”的运动方式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似乎老是回归原始。回归原始似乎是在倒退,可是,“道”确实是在这种无限循环往复中前进。“道”是宽广而平坦的。“道”的宽广而平坦要从道路的原始成因说起。原先本无道路,是因为人经常走,重复踏,才走出一条宽广而平坦的大“道”。所以,“道”是人类不断地探索、实践、研究、寻找,才获得的。“道”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和运行规律,此“道”就是宽广而平坦的。以“道”而行,就能通往和谐安康的大同世界。下面“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也是如此,以此类推。在下一节再论。费:《礼·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郑注》费,犹佹(音gui归,佹:《广韵》《集韵》《韵会》重累也,一曰依也。又戾也。《说文解字注》戾,犬挤出亦必偏曲其身。此说戾字会意本义。假借用广而本义废矣。)也。《朱传》费,用之广也。在此取《礼·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之义。全文讲述的是:道也者,不可须叟离也,可离非道也,进行阐发。正因为道不可须叟离开,所以,道就应该有普遍的可适应性,应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发人深省。费:广大。隐:精微。夷道:就是平易之道。平易:1·平坦宽广。2·性情温和宁静;谦逊和蔼。3·平和简易。此三解都合于“道”。在此取1·平坦宽广之义。类:基本解释,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说文解字注》种类相似,唯犬为甚。引伸假借为凡相似之称。《释诂》、《毛传》皆曰:类,善也。释类为善,犹释不肖为不善。康熙字典,《尔雅·释诂》善也。《诗·大雅》克明克类。《笺》类,善也。勤施无私曰类。《又》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传》类,善也。又比也。《礼·学记》知类通达。《注》知事义之比也。在此,取“勤施无私”“知事义之比也”之义。经常地走、重复地踏就是一种相似行为的综合。夷道是经常走、重复踏出来的。在此指善于行走,善于以“道”而行。“明道”就是光明之“道”。“道”的广大而精微,就诠释了光明之“道”。“道”充满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幽深莫测,无形无象;滋养润泽万物生长,使万物和谐有序的共同生活在一个大自然中,这就是“道”的光明之在。此之谓【明道如费】。“进道”就是前进之“道”。“道”在大自然中不是静止的,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永不停息。“道”的运动方式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好像总是回归原始,似乎在倒退,其实,“道”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中前进。此之谓【进道如退】。“夷道”就是平易之“道”。“道”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和运行规律,就是大自然的生存道路和运行轨迹。“道”就是大自然所走的路径。路从前是没有的,是人类从荆棘丛生、坎坷不平中踏出来的,经常地走,重复地踏,才走踏出道路。是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中走出来的,付出了很大的艰辛和困苦,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坚持,才获得如今平坦宽广之“道”。此之谓【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帛书甲本此文全部残毁,乙本保存完好。与今本勘校,帛书‘如’字世传本多作‘若’,‘浴’字作‘谷’。成玄英云:‘【谷】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异嚣俗也。’马叙伦云:‘各本作【谷】,【俗】之省也。言高上之德,反如流俗,即和光同尘之义也。’成、马两家所言,可备一说。帛书乙本‘谷’字作‘浴’,‘浴’乃‘谷’之本字。敦煌乙本与遂州本作‘大德若俗’,‘俗’乃‘谷’之借字耳。蒋锡昌曰:‘按二十八章【为天下谷】,三十九章【谷得一以盈】,【谷】字用法均与此同。【谷】者虚空卑下,为水所归,故老子用以比道。【上德若谷】,言上德之人,虚空卑下,一若谷也。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旷兮其若谷】,谊与此同。’‘大白若辱’,王弼注:‘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范应元曰:‘【黑字边右为辱】音【辱】,黑垢也。古本如此,河上公作【辱】。’易顺鼎曰:‘按【辱】者,仪礼士昏礼注云:【以白造缁曰辱。】即此【辱】字之义。······盖【以白造缁】,除去污辱之迹,故曰【辱】也。此老子本义,幸有诗传、礼注可以互证。’”又曰:“帛书甲本此文全部残毁,乙本残损一字,兹据王本补。与今本勘校,帛书‘广德’今本作‘盛德’;‘偷’字也有作‘媮’、‘輸’、‘揄’、‘搖’等字不同。马叙伦云:‘庄子寓言篇引【广】作【盛】。史记老子传:【君子圣德容貌若愚】,盖即此义。疑当从庄子作【盛】,是故书。’蒋锡昌曰:‘二十八章【常德乃足】,三十八章【上德不德】,六十五章【常知楷式,是谓玄德】,【广德】并与【常德】、【玄德】谊同。【不足】即谦下卑弱之义。此言广德之人,谦下卑弱,若不足也。’按帛书乙本作‘广德如不足’,王弼注谓:‘广德不盈,廓然无形,不可满也。’成玄英疏义亦云:‘广,大也。言怀大德之士,体道虚忘,故内至有余,而外若不足。’当以帛书乙本为是。范应元曰:‘傅奕云:【媮,古本作输。】引广韵(当指广雅)云:【输,愚也。】河上公作【揄】,乃草字变【车】为【手】。傅奕云:【手字之误,动经数代,况【辱】字少【黑】字乎?】傅奕当时必有所据。王本作【偷】,董遇作【摇】,今从古本。’马叙伦云:‘据范说则河上作【揄】,【输】、【揄】并【媮】之借。董遇作【摇】者,古书【俞】、【谣去言】相通。礼记投壶曰:【毋踰言。】郑注曰:【踰,或作遥。】汉书黥布传:【隃谓布:(何苦而反?)】颜师古注曰:【隃,读曰遥。】并是例证。各本并作【偷】,成疏曰:【偷,盗也。】’俞樾曰:‘【建】当读为【健】。释名释言语曰:【健,建也,能有所建为也。】是【建】、【健音同而义亦得通。【健德若偷】,言刚健之德,反若偷惰也。’俞说可从,帛书据王本补‘偷’字。”又曰:“帛书甲本此文全部残毁,乙本也只残存一‘质’字,此文乃据王本补。但是,关于今本经文之分歧,学者意见并不一致,颇多议论。例如:刘师培云:‘案上文言【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此与并文,疑【真】亦当作【德】。盖【德】字正文作【惪】。与【真】相似也。【质德】与【广德】、【建德】一律。【广德】为广大之德,与【不足】相反;【建德】为刚健之德,与【偷】相反;【质德】为质朴之德,与【渝】相反,三语乃并文也。’蒋锡昌云:‘刘说是。【惪】、【真】形近而误。【惪】本作【直】者,亦形近而误也。’又云:‘说文【渝,变污也。】【若渝】,犹十五章言【若浊】。【质德若渝】,言朴德之人若污浊也。此句并与上二句词异谊同。’张松如云:‘【质真】对【大白】,文谊甚明,不必看作【形近而误】也。’又云:‘【大白若辱】句,自帛书起就似有错简,敦煌本露出了一点消息,但文义仍凌乱不畅,今移置【质真】句后,则【明道】、【进道】、【夷道】与【上德】、【广德】、【建德】,各为三句连读。且【若辱】上韵【若渝】,又【大白】下接【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诸句,读起来就顺当多了。’按各家意见都有些道理,又都没有足够的根据,帛书甲、乙本此段经文又皆有残损,是非难以裁断。只得存疑,暂依今本释读,不擅自更变为好。”我认为:经文应勘校为“上德如浴”。我在第二章中就说明了“神”和“浴”,在此不再累述。大白:本来分辨不清或不被人了解的事情,而完全明白了。《周礼·春官·巾车》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基本解释:彻底显露、完全清楚。引证解释:其中有1·最白者。《老子》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河上公注:大洁白之人,若污辱不自彰显。唐·王维《为相国王公紫芝木瓜赞》重玄之旨,达而有余奥;大白之明,漫而不及理。2·完全显露,彻底明白。明方孝孺《宋氏为善堂记》潜休隐德见称于圣主,而大白于四方。在此取最白者,纯洁无瑕。辱:以白造缁曰辱。《於陵子·畏人》:神君混朴而辱予智:神君,神灵。《韩非子·说林上》:“泽涸(音he合,水干。),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而行,人以我为神君也。”混,浑浊不清。朴,未经加工成器的木材,指本真。混朴,偏义词,指神灵的纯真。辱,污浊。《老子》:“上德若谷,大白若辱。”郑玄注:“以白造缁曰辱。”该句的意思是,用神灵的纯真澄清自己已经沾染的心智。“大白如辱”可以解释为,把我们的精神以及心灵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充分暴露出来,让民众加以监督,以除去精神和心灵中的污垢,以励精神和行为的纯真质朴。偷:本义,苟且、马虎。《说文》苟且。还有浅薄、不厚道的意思。《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建德如偷”可以解释为,要把“德”建立起来,就要从浅薄入手,把那些苟且的行为彻底改掉,如只图眼前,得过且过。不循法纪,不正当的行为。随便、马虎、敷衍了事。把这些不良的行为改正过来了,也就把“德”建立起来了。前面《老子》讲明了“道”。“道”广大而精微,充满整个宇宙,整个大自然。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的运动方式是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中前进。人类探索“道”是从满地荆棘、坎坷不平中,经过重复地走、经常地踏,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才获得如今“道”之知识。人类获得了“道”的知识,就要以“道”而行。以“道”而行,就是“德”。下面再说说“德”。“德”就是以“道”而行的行为。“上德”就是崇尚“德”。崇尚“德”就要经常澡身浴德,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精神和心灵更为纯净,一尘不染,使行为做事更加的质朴天然,以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和运行规律行事,戒除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行事。此之谓【上德如浴】。
上一篇:在苏州有房,户口在老家,小孩有户口没出生证能在苏州上小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