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老子》第三章怎么读?
老子,圣人,的人《老子》第三章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第三章的原文: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翻译: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⑦敢:进取。
⑧弗为:同“无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没把第三章读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其实主要再说最后一句话,为无为,则无不治。而前面说的都是如何去为无为而达到无不治的方式。
这种方式确实需要为政者自身去为无为才能达到百姓谓之自然的效果。其实也就是说,为政者不要胡乱作为就可以达到为无为的效果。
而达到了为无为的效果了,民心自然纯朴和赤诚,因此,那些有智的人想要胡乱作为,为非作歹,民众自然不会说从他,也会很明显的体现出他的背道而驰,遭人唾弃,因此,夫智者才会不敢为。
所以,把握好无为才能看清楚为无为的特点和作用,这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要明确《道德经》中“民”的意思。
《道德经》中的“民”,指的是奴隶,就是蚩尤九黎部落的战败者及其后裔。
“民”的造字意思,就是“琢瞎一支眼以明确其奴隶身份”,以方便于奴隶主贵族“以貌取人”。
而驯化“民”的理论,就是《德经》,“民”是按“德”(北方驾驭牛马的声音)的要求来进行的,由于这种新人“是根据国家治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叫做“儒”,所以《德经》其实就是最古老的《儒经》。
《德经》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就是儒教的“地书”,引导“地底民众”可以“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其次,要懂得《道德经》中“人”的意思。
《道德经》中的“人”,指的是奴隶主贵族,就是炎黄百姓联盟的胜利者及其后裔,他们引领人类族群的发展,
所以被称之为“道家”。
怎样当领导(为道)?
这种系统化的理论,就被总结为《道经》,道家一般就是“人家”,建立的道教也被称之为“人教”,所以《道经》也可以称之为儒教的“人书”。
第三,要懂得《道德经》中“上”的意思。
《道德经》中的“上”,应该是“天上”的意思,就是“人”通过修炼“得道成仙”者,也就是“神”,这实际上反映了“万物有灵”的思想,“人中之灵”为“神”,而“民中之灵”为“人”。
第三章的行为对象之间隔了一个“人”的层级,这是理解上增加的难度。
所以在明确了以上三种基本概念后,第三章的内容就比较好理解了,实际上就是“神”对于“民”的训导,要让“民”知道“神”是很“神”的,不是“不神”的,不能产生叛逆之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让老子读给你听就是
上一篇:在苏州有房,户口在老家,小孩有户口没出生证能在苏州上小学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