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选考(如考状元)是属于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产物?
科举,制度,考试古代选考(如考状元)是属于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产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朝,明朝有三个特别明显的例子来说明科举制度对大一统的影响,正反都有。首先是正面的,就是历代权臣没有能够延续超过两代的,比如《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严嵩严世蕃,严党把持朝政几十年,可谓呼风唤雨,可最后还是一地鸡毛,严党的组织方式就是混杂了血缘(严世蕃)、上下级和师生的一种集团。
(严嵩告诫严世蕃,大明朝的天只有嘉靖皇帝一人,因为没了严党,还有徐阶高拱张居正等等一系列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高官,皇帝不依赖严党,但是严党却依赖皇帝,这和魏晋南北朝时候的门阀天差地别)
第二个是相对正面的,就是东林党,东林党的组织方式更接近于一种认同同一种“文人理念”的师生,在明末政局中东林党延续性要相对长一些,但这两种方式在科举制度的控制和解构之下,都是没发做大的。
(东林先生顾宪成,后来在无锡一带讲学传播自己的政治理念,成为了明末东林党的先声)
第三个反面,则是明朝西南的土司等土皇帝。关注我的应该知道我之前有一篇分享,介绍了历朝历代作战次数的多少(硬核历史1,中国历朝历代作战次数介绍,ttps://m.toutiaocdn.com/item/6821065505080607236/?app=news_article×tamp=1588676120&req_id=202005051855200100180851472B267222&group_id=6821065505080607236)。有点出乎意料的是,明朝是历朝历代作战次数最多,“又强又持久”指数最高的。而明朝之所以作战次数多,是有三场延续百年的战争的(下一篇图文我会详细分享),其中一场就是在西南和各种少数民族的战争,明朝真是从建国打到亡国,对象很多就都是西南地区那些以血缘为纽带进行权利继承的土皇帝,这个问题直到改土归流才逐渐解决。
综上,科举制度是非常具有先进性的,也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华文明独特性的重要表现。
(欢迎关注下路符,希望能和大家分享各种历史知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选考(如考状元)是属于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产物?
很明确的说,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进步,目前我们仍然在沿用,例如高考制度,只不过有的较大的改进。
在中国历史上,如何精准的把人才选拔出来为己所用,是封建统治者几千年来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我们回望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选官制度一直在变换。
最早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这种部落联盟家族内部民主推选首领的做法没能坚持多久,就被夏启破坏了,他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让“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一个“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的时代,王位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
作为平民出身的皇帝,刘邦把政权的大门稍稍打开一些,实行了“荐举制”选官办法,察举、征辟制都是方式之一,察举就是皇帝规定科目,中央和地方的高官通过考察推荐人才,皇帝征召、聘任人才叫“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叫“辟”,这一制度最初征召到了一批人才,但是东汉后期,就被腐败和造假将这一制度玩坏了。
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按照家世门第和到的才能分为九等来选拔人才,授予官职,不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分类也更加细致,但是由于没有详细的选拔标准,导致很多寒门子弟难以进入官场,士族、庶族矛盾进一激化。
由于以上几种选官制度的权力都集中在官宦手中,缺陷比较大,一般的平民很难有出头之日,朝廷也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于是,一种新的选官制度诞生了。
隋文帝设立“秀才科”,考试成绩优秀者称为“秀才”,可以出仕为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从此,封建时代人才选拔就由荐举制改为考试制,这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
随后的唐、宋、元、明、清朝不断完善,使考试范围、科目等更加完善。
科举考试的进步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他打破了士族豪门对政权的垄断,给下层人提供了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让穷苦百姓可以通过读书做官,也堵上了不学无术的豪门子弟的出路,是一种公平的体现,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促进了读书有用论的发展,让很多平民子弟按照科举的指挥棒,创造一个个“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的苦学故事,提高了百姓的认知水平,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才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
但科举制度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是对考试内容的限制,为了钳制思想,统治者将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定为万世不变的教科书和考试提纲,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多元化的发展。明清的八股取士注重死记硬背,流于形式,不知变通,无法真正做到人才选拔。造就了一大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选拔出来的官员思想固化,没有治国安邦之才,对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也是一种排挤。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让读书成了最求功名利禄的捷径,造就了很多像范进、阿Q这样死读书的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心态,造就了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科技革命不会在当时中国出现的原因。
光绪三十年(1905),延续千年的科举考试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就古代而言,这种选才制度在当时社会下显然是先进的,对后世和周边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科举选考的先进性: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读书人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科举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教育遗产,科举制度对于整个世界文明的贡献都是巨大的,甚至有西方学者称科举制度为中国影响世界巨大进程的第五大发明。在科举制度存在的一千三百多年的过程中,不仅有许多外国人通过科举制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而且这一制度很早便被亚洲诸国引进,在东亚地区,这一制度对朝鲜、日本、越南及琉球等东亚汉文化圈的主导影响持续了千余年。
上一篇:我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