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选考(如考状元)是属于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产物?
科举,制度,考试古代选考(如考状元)是属于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产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放在古代看这事,肯定是先进的。1、普惠性。给了普通大众一个公开平等的就业权利;2、公平性。考试的提起、进行到揭榜,全过程封闭,张三李四一视同仁,拼的就是实力。(如有作弊纯属意外)。3、示范性。全民重视教育,以努力学习为榜样,强力塑造了知识分子的风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
对于当时的时代来说,就是比较先进的,原因如下:
第一,给全天下读书人一条政治出路。
魏晋南北朝开始,中国上层统治者主要以士族门第的高低来选拔官员。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虽然也有推荐制,如秀才,孝廉,但这一方面更注重品德的选拨,另一方面指标又极有限。所以广大寒士还是很难走上高级管理岗位。
而科举制,就打破了门第的限制,通过考试公平地求取功名。如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出自寒门,但都曾位居高官,多闻天下。
第二,科举制使全天下读书人都静心读书,不再游走生事。
春秋战国时候,那些出身寒门的读书人,没有官方途经去干禄求仕,只能到处投奔权贵,做权贵的门客,借此来找机会施展抱负。所以春秋各国的公子,几乎人人有门客,这些门客动辄参与夺嫡武装暴动,相互残杀,弑兄弑父,屡见不鲜。战国四公子,每人门下都有几千人,吕不韦也有门客三千,这些庞大的政治力量,往往严重影响政局的稳定。更别说张仪,苏秦了,整个搅动了世界格局。
而科举制的推行,让士子们都安下心来,静坐窗前灯下,苦读经书,孜孜以求,兀兀终年。有人甚至八十岁还在参加科举。五六十年参考的甚多,如孟郊,如归有光,都是花甲之年才中进士。
第三,有力宣扬了主流文化。
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读本,四书五经,读书人天天读,日日诵,其精神思想慢慢浸润到灵魂深处,成为后天基因刻入骨髓,难以改变。考中做官,也是用这样的思想观念来安邦治国。这样,儒家文化就深入人心,遍布乡野。
没有比这个更便捷,更有效的宣传了。
所以科举制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对于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有个参照物,如果对此选考之前的选拔制度,那肯定是先进的,在选考之前,都是官员举荐,这样第一难免有官员亲疏的主观认知,第二,范围太小,大部分都是官宦人家,士族子弟,很少有寒门子弟上位,而有了选考后,增加了寒门子弟当官的渠道,并且也增加了朝廷选才的多样性。并且在武则天时又增加了武举,更加促进了人尽其用,并且所有人都有机会做官,都集中精神准备考试,也就没有心思造反了,变相促进了国家的安定。如果相比现在的学科考试,那肯定是落后的,第一,科目落后,只有儒学文章,或者武功取缔。第二,禁锢人们思想,三纲五常把人们的思想变成了思想的奴隶。第三,导致思想落后,不了解自然科学,还私向诋毁,导致中国近代受到了百年的屈辱。总之,一个事物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相比以前肯定是先进的,但是相对于后来的产物是有一定的缺陷性的。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个好问题,科举制度的先进性要远大于它的落后性。科举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公权力的分享机制,这种权利分享机制在隋唐以前一直是由门第来决定的,这是从汉末豪族势力膨胀,进而形成门阀,为了巩固和延续家族权利形成的一种权利分享机制,也就是首先看出身,其次再看能力。而科举制度的出现之所以是在魏晋南北朝的尾声,在隋唐第二帝国的开始形成的这个阶段,也是因为皇权的逐步回归,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权利分享机制,选拔人才参与国家治理。
科举制度有这几个好处,首先就是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数量,提高了稳定。在门阀时代,权利都由门阀分享,他们集中在金字塔最顶端。而科举制度通过一种事先公开的选拔机制,把选拔对象扩大到了几乎所有的文人(识字的人),这和门阀相比,是极大的扩展了可以共享权利的人群的,也就是所谓士人阶层。在这样的前提下,帝国给尽量多的国民都提供了一种上升渠道。
第二是扩大了帝国的人才来源,提高了治理能力和效果。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及时在明清时候的八股文时代,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全部识文断字,大部分通晓事理,顶尖的具备很强的政策制定和管理能力。这比看家族门第来的好的多。
最后,就是维护了大一统帝国的稳定。中国统治者历来严厉打击党争,因为党争容易形成利益集团,为了自己利益损害国家(皇权)利益,进而导致国家不稳定。但其实有一点大家可能不注意,就是党争其实就是一种分离势力的初级阶段,不过中国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这种分离势力的做大。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中国找你隋唐时期开始的利益集团,大部分都是以个人为核心,加上同窗同乡或者师生为纽带来组织利益集团。这种方式其实在古代是一种非常低效的组织方式,这也是利用科举制度来分享权利的必然结果。因为科举制度的存在,最有延续性,最有排他性,最有凝聚力的血缘纽带权利继承被斩断了。一个个的利益集团只能使用同窗同乡师生这种纽带薄弱,延续性差的组织方式来形成利益集团,经常就随着核心人物的沉浮,集团整个就沉沦了。而这显著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有足够延续性的利益集团。
上一篇:我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