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选考(如考状元)是属于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产物?
科举,制度,考试古代选考(如考状元)是属于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产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就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成本减低,自古有种说法叫作“皇权不下县”,而县里的统治阶层为士绅,乡村为宗族,明清科举以八股文为主,忠君思想泛滥,更减低了统治成本。
但是科举制度到了清末就已经变得臭名昭著了,还是因为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道八股,任何实际能力都没有,朝廷里一帮只知道做官的老爷,科举反而变成了对读书人的毒害,也就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应该辩证的看到这个问题,当这个制度形成确立的时候,它是先进的,因为它解决了当下所存在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果这一制度没有得到更新或者改革,还是一成不变,甚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它就成为了落后的产物。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古代封建各个时期的选拔制度吧。
秦以前是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世代继承官爵
这也就是说,只要有其中一代当官了,那么就可以世世代代为官。对于当官的当代人来说,他能够在朝为官,肯定是有本事的,凭借能力得来的官位,但是如果世袭,就不能保证每一代都是有能力的官员,这就导致了,庸才、废材继承官位,这对于朝廷的管理就出现了极大的不利。那么就出现了秦朝按军功选拔人才的方式。
秦朝是按军功选拔
秦朝在一统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作为一个军事强国,从商鞅的变法到白起等战将,都是有能者,在秦国统一天下后,就实行了按照军功选拔贤能。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里是指立了军功,在和平的年代,没有征战就意味着不可能有立军功的机会,这或许也是秦朝连年征战的原因吧,除了皇帝好大喜功外,军民百姓也希望能够上战场,立军功,一朝入士。
再者,轮按照军功选拔,在战争时期有用,毕竟战争需要武将,但是放到和平年代,需要治理天下的时候,这一选拔方式,就会造成武将多文臣少的局面,对于治理天下极为不利。因此,秦朝的选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可以已经将能力作为人才选拔的考核指标了,但是由于考核的片面性,以及选拔能力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最终就导致朝廷武将多文臣少的局面。
汉代是察举制和征召制度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
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 ,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
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汉武帝在完善察举制的同时,还建立了征召制,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会贤者、隐居高士、学者名流。建元征召,有文学家枚乘、儒学大师申培等。此后汉武帝又在元光五年(前130)征召通世务晓习道术者,元狩元年(前122),派遣博士行天下征召君子隐士。征召制、察举制与“公车上书”制相互配合,汉武帝网罗了大批人才。
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唯一缺点就是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三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初废除。
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确立,经两宋的发展,在明朝进入鼎盛。俗话说,物极必反,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持续1300多年。
因此作为古代重要的选拔制度,当这个制度形成确立的时候,它是先进的,因为它解决了当下所存在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果这一制度没有得到更新或者改革,还是一成不变,甚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它就成为了落后的产物。就如科举制度,在建立之初,其很好的解决了千余年来对于人才选拔的问题,做到了公正、合理、能够最大限度的选拔到人才,对于唐宋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着非常大作用,但是到了明代,八股文的出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成为了一种格式,那么对于选拔人才就不一定能够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了,到了清代,选拔制度的双面标准,思想保守,流弊甚多,最终是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上一篇:我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