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选考(如考状元)是属于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产物?
科举,制度,考试古代选考(如考状元)是属于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产物?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你说的应该是科举制度吧!
下面就由我来带你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吧。
科举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废除于清朝末期。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度在当时打破了血缘世袭和世族的垄断,为当时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提供了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同时也为当时的国家提供了更多的人才资源,推动力了当时国家的发展。
即使是科举制度废除的如今,也依旧存在有科举制度的影子。比如现在的高考也就是科举制度的一种延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科举制度在当时是属于先进的产物,即便是如今(高考)也是国家选举人才的主要方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当时来说,绝对是属于一种先进的制度。
在说科举制之前,先说下它之前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就由中央委任的官吏负责察访士人,给这个士人做出道德品级评定,以供选官的时候参考。这种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放的环境不对,当对一个人的评判完全取决于另一个人的意见的时候,就基本没有公正可言了。这些官吏基本上都出身世家,他们选择的标准也是家世为标准,造成了当时社会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的一种不好的社会风气,选出来的人根本难以满足政府对于人才的需求,甚至饱食终日,庸庸碌碌。
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和寒门的崛起,选官制度逐渐发生变化。隋朝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科举制不论家世背景,只看考试成绩,这种新的考试方式适应了一些底层人民的需求,但名额不多,有隋一代仅有秀才十几人。
唐朝时期,科举取士的制度进一步发展,参加科举的人有学校保送的生徒,有通过州县初试的乡贡。唐代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由皇帝下召举行,名目繁多,如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选拔的都是非常人才。常举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算等科。一开始以秀才科为贵,后来慢慢发展到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考试内容为经义、时务等,高宗的时候加试杂文,也就是诗词歌赋。
常举必须先通过礼部的考试,获得进士出身,然后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授官。吏部试也叫“关试”,意思通过这一步,才能获得入仕的资格。
宋朝的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实行解试、省试和殿试三步,这是我们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解试又称乡试,在省试前一年的球技考试,省试由礼部主考,英宗后每三年一次,春季考试,连考三天,合格者参加殿试,殿试合格赐予本科及第、出身或者同出身等。
宋朝的科举向士大夫广泛开放,除了一些规定的如不孝、不悌、工商杂类等的人不能考试外,都可以参加,只要合格就可以录取。
从每个朝代来看,科举制还是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突破了世家门阀的束缚,为朝廷选拔了有用的人才,巩固了统治基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选考(其实就是科举考试)当然是属于先进的产物,因为它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情况。要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很明显是落后的,具体情况你需要放在当时的那个情景下来分析,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选考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很早就已经发展出来了,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到了武则天时期还设立了有别于文人的武举制度,专为军队选拔相关人才。其次还首创了殿试制度,规定了最后的名次要由皇帝来决定。
这一制度真正完善和完备还是在明清时期,明代的首位皇帝朱元璋明确了科举考试必须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答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股文”。这个八股文对于后来的考试影响巨大,对文人士子的学习产生了极强的指导作用。从此以后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要学习官方所规定的书籍,考试时候都要按照规定的格式写作。形这一固定的答题格式,不能有任何改变,如果不按照格式答题,即使你的内容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不合格。
科举考试对于古代的人才选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它有利于当时的政府选拔合适的人才,维护自己的统治。此外它还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因为任何人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进入朝廷做官,富的人可以,穷的人也一样,只要你是真正有才能的人,肯定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古人所说的一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类似于考上这样的效果,甚至有很多考中状元、探花、榜眼的士子(科举考试前三名)直接被皇家选为了公主的夫婿,一跃成为了皇亲国戚,地位不言而喻。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在《儒林外史》这部书中,有一个范进中举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考上的不一样。范进在没考上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年,经常被自己的妻子、岳父、周围人嘲笑、看不起。可是一旦考上以后,态度立马就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大家都对范进变得立刻尊敬热络起来。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选考制度在古代是何其的重要。
选考的缺陷
当然古代的选考制度也不是没有缺陷的,缺点可以说比起优点也不少。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固化了读书人的思维,只知道为了通过考试而读书,读书人在学习中缺少自己的思考,因为考试不需要你想别的。
上一篇:我该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