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演义,历史,陈寿《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作者不同,三国志,作者陈寿,史学家,晋朝人,今朝人写前朝事。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小说家,元末明初人,距离三国时期差了小1200年。
2,文体不同,三国志是史书,史书主要是对历史的描写,相对而言更加真实。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主要是对故事情节的描绘,更加写意,虚构成分更多一些。
3,风格不同,三国志在晋朝时期成书,文字表达形式更倾向于古汉语,也就是一字一意,添一字减一字都会影响原意,文字表达更精炼。三国演义在元末明初成书,由于是小说,文字表达形式在当时可以说就是大白话,因为写小说是要卖钱的,写太文会有多少人买来看。
4,写书人数不同,三国志作者说是陈寿其实不如说是总编撰,因为魏书,蜀书,吴书都是由当地人写的,最终是由陈寿汇编的,这也就会出现某个人物在魏书中和吴书中描写有矛盾之处的原因。三国演义作者就是罗贯中一个人,不过罗贯中编写三国演义除了根据三国志外,很多内容还依据前人写的元杂剧收纂而来,比如三英战吕布等等。
5,侧重角度不同,三国志是在晋朝写的,晋朝统治者司马氏源自曹魏,写书侧重点自然偏向曹魏。而三国演义则不一样,三国演义尊刘贬曹,这种思想在南宋就已经出现。这是因为统治者的需要,南边的刘备为汉室正统,而北边曹操则是汉贼,因为南宋就是在南方。尊刘贬曹思想出现已久,作者自然会顺应人心去写书。
以上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和联系。
原创手打,如果您喜欢,记得点个赞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师傅和徒弟的关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演义,前者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后者作者在《三国志》基础上,自己主观创造的,只能当小说来看,经不起推敲。
所以要了解三国历史,就看《三国志》,要说故事的趣味深长,有血有肉,精彩程度,还是《三国演义》好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巜三国志》晋朝陈寿著的史记,《三国演义》则是小说。罗贯中不愧是大作家,他将东汉末年的历史事件,贯穿到小说中,成了这部巨作的主轴线,刻划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张飞高大威猛。《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用现在的尺码兑算,身高1.84米,伟岸挺拔,刘关张远不如诸葛亮,罗贯中巧妙地根据读者的审美观作了调整。
《草船借箭》人共皆知,其实不是诸葛亮干的,是孙权的杰作。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犯,却不谙水性,东吴占据地利人和的优势。孙权命人造一船大木船,趁着夜雾,直逼曹军营地。孙权坐镇木船指挥,他料定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贸然出击。果然,曹操只下令放箭,不许出兵。一个时辰后士兵禀告:\"左侧开始倾斜。”孙权下令掉转船头,让右侧继续受箭。拂晓前,木船返回东吴港口。
《空城计》却是赵云为救老将黄忠,率少数人马冲入敌军重围,救出黄忠后,杀开一条血路,被逼退入一座蜀军孤城,魏军数万人马尾随而来。蜀军城中仅千余人马,赵云急令士兵在后山砍伐树校,绑在一百匹马尾巴上,然后来回奔跑。赵云下令大开城门,放下吊桥,单枪匹马冲出城,挺枪勒马,猛然喝道:\"常山赵子龙在此!”
魏军主将见城内后山灰尘滚滚,赵云单枪匹马挑战,疑有埋伏,便下令撤兵。
《草船借箭》和《空城计》集中在诸葛亮的身上,是文学创作的需要,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诸葛亮是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千百年来早有定论。罗贯中大量地描写他的正能量,使读者对诸葛亮的为人敬重有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根据晋朝陈寿的《三国志》写出来。《三国演义》应命名为《三国志演义》。《三国志》分三大部分:《魏书》、《蜀书》和《吴书》,是以人物为顺序编写的,魏书第一个人是太祖武皇帝,就是曹操。蜀书第一人是刘焉,魏书第一人是孙坚。《三国演义》则是按时间演变的。故事连贯,适于阅读,引人入胜。编成戏曲,制成电视剧都是依据《三国演义》。《三国志》适于历史研究者,其真实性很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由西晋时期的史学家陈寿编著。记载了东汉末年,曹魏蜀汉东吴的历史。陈寿的前半生是蜀汉的臣子,蜀汉灭亡后,陈寿分别写了《魏书》《蜀书》《吴书》,在宋代三书合一。陈寿在晋朝写书,尊魏为正统。《魏书》占据了《三国志》一半的篇幅。罗贯中创作的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是毛伦毛宗岗父子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加工修改过的版本。《三国志》 由于是晋人编著,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结合宋明以来的民间说唱故事,虚构演绎而来的,与真实历史的出入自然很大。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三国演义》是脱胎于《三国志》一部历史小说。很多人都以《三国演义》中记录的情节去研究历史,岂不是背道而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