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演义,历史,陈寿《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明确指出的是:《三国志》为史书,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文学作品,也就是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
其次分别介绍一下这两人部书的概况: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撰,全书六十五卷,分魏蜀吴三志。纪传体三国史。无表志。魏志前四卷称纪,蜀吴两志有传无纪。对魏的君主称帝,叙入纪中;吴蜀则称主不称帝,叙入传中。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属于官修的有晋王沈《魏书》、吴韦昭《吴书》,属于私修的有魏魚豢《魏略》,为寿书魏吴两志的主要依据。蜀国无史,但寿本蜀人,又为史学家谯周弟子,蜀未亡时,即留心蜀国史事,故《蜀志》亦不逊于魏吴两志。三志本独立,后世始合为一书。以叙事较为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为之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保存的史料甚富。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著。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评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三国演义》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反动统治者的某些罪恶,提供了关于封建社会中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可资借借鉴的思想材料。
但书中通过尊刘抑曹等描写,作现出作者对封建的正统观念和立场,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该书用文字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著名的作品。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肯定的告诉题主,先有《三国志》后有《三国演义》。《三国志》是由西晋人陈寿所撰,是一部历史巨著,当然成书于西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诞生在距今七百年前后,该书是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关系,前者记述的是历史。而后者是文学小说作品。它们之间的最大不同就是历史所记载的人物、事件和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绝大部分都是有据可查的。而文学作品作者可以根据个人的观点和想象将其夸张或有意贬低。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历史故事。(2020/08/16)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志接近正史,演义添枝加叶,咵大其辞,成为戏文一般。既相符,有区别,写书表千秋,读者思万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志是正史,记录的是三国时期真实的人物传记与事件。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创作的小说,里面有部分虚构成分。
然而似乎许多人都是通过读了三国演义后,再去读三国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220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专门记载这段历史的书,就是陈寿写的"三国志"。陈寿生于三国时代,在蜀国当过官。晋灭吴统一中国时,陈寿已经48岁了。他便开始整理三国的史料,写了魏,蜀,吴书共65篇,称为"三国志"。他在撰写三国志时,参考了魏,吴两国的官修和私修的史书。蜀国因为没有立史官,所以没有现成的史书,史料完全靠陈寿的辛勤收集。"三国志"成书后,很受赞赏。后来的人推崇"三国志"的地位,把它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传说陈寿的父亲在诸葛亮处斩马谡时,被牵连受到髠刑。,因此陈寿在史书中贬低诸葛亮。如果我们全面分析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就知道这种说法并不可靠。但陈寿在书中,对魏,晋统治者隐恶溢美却是明显的。关于这一点,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举了许多例证。这说明陈寿写史的态度有时是不够严肃和正直的。如果与"史记"作者司马迁不客气地暴露"今上"汉武帝过错的态度相比,陈寿就显得逊色了。
陈寿因以一个人的力量写"三国志",所以掌握材料不够丰富,内容也写得不够充实。"三国志"有"纪"而没有"志",大概也是由于这个缘故。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裴松之的注,不在名物训诂制度等方面下功夫,而注重史料的补缺和纠谬,有时也列举异闻。他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注文中引用的书达140多种。补充的史料篇幅大大超过了"三国志"本文。后人批评他的注文"繁芜"。但裴松之引用的古书,现在绝大多数都亡佚了,因而它的重要史料价值更为珍贵。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这百来年的乱世中出现了许多不可一世的风云人物,并在民间流传。据文献记载,隋代就出现了以三国故事为内容的水上杂戏表演。至迟在晚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为传诵。到宋代,已出现了专门讲三国故事的说书艺人。到元代,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了舞台。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三国故事和话本,写成了"三国演义"。罗贯中删除了传说中荒谬怪诞和绿林英雄气息的部分,根据"三国志"和裴注,编进了许多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并不完全依据史实,甚至可以说凡是生动丰富的细节,基本上都不是真的。由于"三国演义"七真三假,使得许多读者便以假作真。因此有些人指责罗贯中不忠于历史。我们如果把"三国演义"当作文艺作品来读,就会被其中生动的故事所吸引。并且由此加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他所具有的反映社会的典型意义仍是不可低估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