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历史,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而不是其他几个季节呢?
秋后,秋冬,季节古代历史,为什么要秋后问斩,而不是其他几个季节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三个,秋天也是古人算账的季节。正所谓春种秋收,收割之后,农民便有了收入,要把之前欠的一屁股债还清,人们常说的秋后算账,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而把这个意思延伸一下,砍掉罪人的脑袋,其实也是一种算账——秋后既然可以算账,便不妨问斩——跟你算个总账,人头落地,便一笔勾销!
(真实的砍头照片,非剧照)
而事实上,朝廷处斩一个犯人,除了杀头之外,还有一层警示意义,即你们大伙看见没,犯了王法者,就是这等结局——所以我们在古装片里,常常看到死刑犯都是被拉到菜市口秋后问斩的,为啥要在菜市口呢?因为人口集中啊,不论是谁,都得买菜卖菜不是?而一旦秋后问斩的消息传出,好事之徒必然四处传播,那时候老百姓也没个肥皂剧看,这种事,往往就是古代闲杂人等眼中的头等大戏,所以人山人海,简直就不是虚构——而且前面也讲了,秋收了、账也算好了,那么多人都闲着没事做,杀头又不是歌星演出,还问你收个票钱,只要你赶早,都有看的机会。当然去晚了,就只能在里三层外三层之外眺望了。
正是因为这些缘故,到了汉朝,秋冬行刑,就成了规矩。唐朝更具体规定,是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到了明清,更分设出立决和秋后决两种死刑名目,立决便是马上拖去砍头,而秋后便是缓期死刑——一般而言,如果不是十恶不赦,都会施用后者。
(真实的砍头照片,非剧照)
而且,古人也确实讲一点人道主义精神,虽然你是死罪不赦,可咱也不折磨你。譬如杀头的标准时间,一般就是午时三刻,直到今天大家都会在这个时候犯困,往往要午睡一会,才能保证下午的精力充沛。所以这个时候,也正是一个人精力最为萧索的时候,此时处决,犯人懵懂欲睡,脑袋落地,说不定就会少一分痛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秋后问斩”一词顾名思义,违反国法的人要在秋季进行问罪处斩。古代科技落后,人民思想封建,对于解释不了的的自然现象和灾害常常相信这是上天的旨意,不可违背,因而特别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当中的一些变化。设官、立制不仅要与天意相和谐,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就像是一年四季当中,认为春季是应该庆祝的,万物挨过严寒的冬季开始复苏,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夏季是应该奖赏的,夏季耕作农务正是最辛苦的时候,应该进行奖励;秋季进行惩罚,在秋季作物丰收之后,对一年的功过进行盘点;冬季行刑,冬天变得夜长日短,人们很敬畏,认为这是祭祀、行刑的时候。古人认为,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人间的司法也应当适应天意,顺乎四时。
春夏秋冬
刽子手在行刑前
秋后问斩最早的记录是在《左转·襄公二十六年》当中,但是真正意义上规范化、合理化的解释是出自汉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他结合儒家思想当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创造出了一套“天人感应”的迷信学说。他认为,“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如果违背天意,就会招致灾异,受到上天的惩罚。从此,“秋冬行刑”被载入律令而制度化。
汉朝大儒董仲舒
从董仲舒提出“春夏行赏,秋冬行刑”后,汉朝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唐、宋律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犯恶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杀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决死刑;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清代规定,经朝审应处决的犯人,也需在秋季处决;时间延续唐朝时留下来的规定。
因此,古代进行刑法时,往往是在秋季,就有了人们常说的“秋后问斩”一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一直有“秋后问斩”一说,这里的“秋后”就是指秋分以后,而不是立秋以后。我国关于秋后问斩的最早记载是: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礼记·月令》
在古代,科学水平有限,对于自然界发生的事情不能够进行科学的解释及证实,认为这世间存在这主宰一切的造世主,便是天。但是春天和夏天都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而唯独秋天,是树叶纷纷凋零的季节,冬天更是万物沉寂蛰伏,这种肃穆的氛围正好是行刑的时间。
按照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上天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后刑”的,所以,应当在春夏庆祝奖赏,在秋冬处罚行刑。因为秋冬时节“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
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除谋反大逆等“决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西汉时期行刑的时间在农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执行的时间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这一规定一直为后世采用,直到清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问到传统文化的根上了。这一切要从四时文化说起。
四时是理论基石
我们古人最关注的一点就是守四时。四时到底有多重要呢?
齐国贤相管仲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圣人知四时,不知四时,乃失国之基。将知四时,守四时上升到国的兴亡层面,从这里可见四时在古代的份量。
所以春夏秋冬不是季节这么简单。
《黄帝内经》中还说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