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天理,人欲,朱熹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西方人来说,人民百姓的家,风能进雨能进,统治阶级不能进。
对中国人来说,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权者须用势者须用财者须用名者须用而且必须仔细用,生存境的人民百姓只需针对性的用。
一孔之愚,供君玩笑。[捂脸][我想静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文化也不是所有的的东西都都应该保留的,有很多走极端的说法,实际上违反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直推崇的阴阳平衡这个重要的理念。
比如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本身就是既不合理,也不可能。
人欲是真实存在的,人从一出生就有各种欲望,比如求生欲,食欲,性欲,渴望他人和社会接纳和认同的各种感性需求,这些欲望是维持人类存在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本身就是天理。
而天理在自然界是维持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就是为了保证人类群体稳定的而人为制定出来的社会规则,这两者本来是事物的阴阳两面。他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
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因人欲而产生,人欲因这些道德规范的存在而得到更大的保证。
而“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说法却把两者对立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仁,是我们的基础,爱人、人其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怎样来固守本心,守住仁道?修养!
宋儒告诉我们大家,修养的关键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我们人,都有善良、真诚、朴实、简单、阳光的一面,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另一面,就是复杂、自私、阴暗……
这是不争的事实啊!
怎么办?做人不能不争气啊!不能沉沦啊!
是的!
关键就是,在我们的内心进行思想斗争和挣扎的时候,我们要心向着“天理”,努力去除自己的“人欲”。
天理者,真能量、真诚、光明、无私、积极进取与担当;人欲者,负能量自私、阴暗、欲望。
这里,我们必须澄清,人的正常的需求,不是欲望;但是过度的需求是欲望。
比方讲,一个人家里有一部车,出行上班比较方便了,但是非得买几部车,这行吗?
不行啊!
一个家庭,走一部车,已经很方便了。
但是,一个家庭买几部车,就是浪费资源、就是人的欲望,就是错误,是可耻的!
做人,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哦啦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昭章,公平正道,存在天理,人间就祥和瑞气,少有争斗。灭人欲,人的欲望心理很重很大,有的人为了一己私利,不公平,不讲天理,味着良心满足自己私欲,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要和谐世界,就要天理至上,良心办事,少一点私欲,多一点公平正直,那么世界就真的和谐了。我都说的很简单,算是抛砖引玉,让更有学识和才华的人来评说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云:说你对,你就对,不对也对;说你不对,你就不对,对也不对。首先要理解“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学术思想所产生的背景。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朝代,政治文化上重文轻武,文人辈出;岳飞,辛弃疾,陆游,李清照,文天祥等都是这个时期的名人。其中朱熹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代表人物,他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诗人,并且著作很多,他的理学影响了后世几百年。那么朱熹的理学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首先,我们要了解自汉朝以后,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的各个朝代的帝王和民间大众,都尊崇儒释道文化,但对于儒释道崇尚的侧重点不同,在宋朝以前的各个朝代,帝王和民间大众侧重于佛教和道道,文人侧重于儒家,自“三武一宗\"灭佛后,佛教和道教几起几落,到了宋朝,佛教和道教衰落了,除了专门修行和修道的信徒以外,普通信众对佛道义理的教育越来越不理解的那么深了,或者是理解了而不勤于修行,佛道教育就渐渐的成为学问而不是真正修行了,这也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末法时期。朱熹在历史上被尊称为朱子,是儒学集大成者,可见和孔子地位差不多了,他倾注大半生心血,集诸家之说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注解,合称巜四书章句集注》,极力推崇孔孟学说。朱熹不但是大儒士,而且应该是对佛学道家有很刻的理解,只是他侧重尊崇和推崇于儒学,这个可以从他的著书《太极图说解》和《周易读本》可以看出来,所以朱熹不但是大儒,而且佛教、道教、历史、诗词、书法都很精通,他的著作达600余卷,2000多万字,能有这样的学问,我们现代人是忘尘莫及啊!那么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家?,那是因为他想用义理的方法来阐述孔孟之道,也就是说他儒学造诣很高了,想再上个层次,以结合佛道和周易给儒学作一个形象具体化的表达阐述方式,所以“存天理,灭人欲\"贯穿他一生的思想,就称为理学。那么我想理学应该就是道家和儒家结合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但主要以儒学为侧重点。这是因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虽然佛道没落,但学佛求道的人依然很多,朱熹感觉到社会上民心衰败,这样对国家不好,有碍于国家中兴,才走上教育和著述活动,我认为他并不是反对佛教或者是道教,而是在佛道和儒学之间架了一座桥,把二者结合起来,所以他的“存天理,灭人欲\"应该这样解释:哎呀,你们不要整天学佛啊求道啊,佛在三界以外,不生不灭,想成佛,别妄想了,你们想成仙,仙在天上,也别妄想了,做为人要活在现实当中,做为人,只要“存天理”(理是周易中的理、象、数),心中一定要有佛心有道心,但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灭人欲\"啊,把我们的欲望欲念降到最低就了不起了啊(欲在佛法中指的是烦恼、贪、瞋、痴、声、色丶香、味、触丶法;道教讲的是相对的无欲无求,无为而无不为;儒学的欲讲的是人世间男女之欲)。但是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欲指的是佛法的欲(烦恼)还是儒学的欲(男女之欲)不知道说没说清楚,又因为朱熹是理学家、哲学家,而不是宗教创始人,他只是在儒道之间架了一座桥,而这座桥在当时是一座名桥,受益了不少信众,而如今这座桥(朱熹的著作)年久失修(后继无人没有传承),以至现在的人对他的思想理解的不够透澈,不知这是现代人的无知,还是对古圣先贤的不够尊重。
上一篇:广东疫情严重吗?可以去广东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