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天理,人欲,朱熹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知道,汉字有一个根本特性就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由此可知一一“欠谷为欲”,也就是说人饿了要吃饭(食欲),正是人真正头等着的大事!难道“灭人欲”不就是“灭人欠谷”吗?居然这也能拿来当作陷害朱熹的罪证吗?还有没有天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论人欲与天理的关系
很多人博学多才,善于总结、追溯古代智者的理念思想,期望引经据典,深入讲解,认真传播,使得优秀的人文思想发扬光大,造福社会,实乃社会之幸,其人贡献卓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解人间智慧,才明白人生的价值。真理在实践中行走,才能领会真理的正解。伟人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点不错。
朱熹思想“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易懂,人欲难除。佛教思想可以说把灭人欲的思想践行到了极致。佛教思想让人破除欲望,得到解脱。但难道我们都要隐居山门吗?你要这样理解,你就是误解了佛教的思想,并且是彻底地误解了。
“存天理,灭人欲”,“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等思想与佛教思想不尽相仿,但又截然不同,佛教思想要深入得多,需要深入学习方得其意之一二。人是活生生的人,欲望灭尽就全归为灰烬了,世界也不叫世界了。
世界还是要精彩,人生也还是要精彩。欲望要有大欲望,当世界装在你心中,人类装在你心中,你的欲望将能得到升华。如菩萨普度众生的欲望,那是多么伟大。
人欲非是要灭掉而是要升华,把天理装人心,真正理解了天理,欲望便是为天理服务。正所谓“万物辉花唯我现,众生韶华不离心”。让大爱成为欲望,还有什么理由要灭掉欲望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传统文化中的“存天理,灭人欲”一说,我的理解是这样:“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之仁爱之心。“人欲”是私,是小恶,是人之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心,修身养性。通俗的理解就是要防范杜绝私欲的过度膨胀,维护弘扬社会文明及政风民风的清正纯洁,倡导健康和谐的文化道德观念。
至于“存天理,灭人欲”是出于何处,哪位哲人先言,我们暂且不论,就谈它对今有何积极意义好了。简言之,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及公与私的矛盾;如何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培养人们自律互爱、诚实守信的道德行为,维护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常常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做出片面的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存天理,灭人欲”呢?它能为当今社会提供怎样的借鉴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朱子语类》有云: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学问”;《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不是他自己发明的。朱熹认为,在传统儒家经典里已经蕴含了这种思想,而自己则是将其提炼和归纳。那么,在朱熹看来,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它们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朱熹画像
“天理”即合规律、合道理
过去,一般人往往会把“天理”解释为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不错,“天理”的确包含着“三纲五常”,但“天理”绝不等同于“三纲五常”!
“天理”包含事物发展的规律、道理之义。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朱熹认为,天下的事物,都是有它的规律的。事物运行的常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家庭生活的伦理……这些无外不是“天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天理”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具有规律性的,是符合社会基本秩序的道理。
“人欲”——合理的欲求与无节制的欲望
朱熹的观点认为,“人欲”包含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合理的欲求,一个是无节制的欲望。朱熹认为,合理的欲求不能算作是“欲”而应把其认为是“天理”。因此,朱熹主张的“灭人欲”显然指的是后者。
因此,朱熹提出的“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除食欲、爱欲等,更不是说要消灭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
那么合理的欲求(或者是说“天理”)与无节制的欲望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呢?
“天理人欲同行异情”
《朱子语类》有云:
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朱熹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相伴而生的。而“人欲”的产生是因为“天理”没有被安顿好。这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怎么理解“安顿”?
上一篇:广东疫情严重吗?可以去广东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