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天理,人欲,朱熹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话。我们应该怎样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我看来,“安顿”是人对“天理”的执行。对“天理”执行得好,那么“天理”就是被安顿得好。反之,若执行得不好,“人欲”就产生了。朱熹曾通过一个问答的形式来说明“天理”和“人欲”之间的界线。
▲《朱子语类》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这个问答,非常清晰地说明了“天理”与“人欲”之间的界线。正常的物质和生理需求是“天理”而非“人欲”。
一个人渴了想要喝水,饿了想要吃饭,那是正常需求,是“天理”。但,渴了,不仅要求要解渴,还要求要喝果汁;饿了,不光要吃饭,还要求要有山珍海味,那便是“人欲”了。因此,我们可以说,“天理”与“人欲”的界线是清晰的,但又像是一层薄雾,很容易越过。
那么,朱熹为何要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呢?
控制思想,重振纲纪
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南宋是半壁江山,内忧外患。在内,社会各阶层矛盾尖锐,朝政腐败;在外,又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南宋统治岌岌可危。
朱熹对传统儒家学说进行改造,并融入释、道等思想,继续发展理学思想,积极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南宋封建统治!
一方面,通过“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控制民众思想。做人要安安分分,在自己的位子上做好自己的事儿,不可坏了纲纪。
同时,让民众不要有过多的“人欲”。有吃有穿就好,不要去追求吃好穿好!“人欲”少了,社会矛盾自然也就少了。
另一方面,通过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规劝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人欲”,不可贪得无厌。同时,要做到顺承天理,在其位谋其政,不可败坏朝政。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存天理,灭人欲”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方“良药”。
时至今日,“存天理,灭人欲”对当今社会有何借鉴呢?
“存天理,灭人欲”对当代社会的启迪
尽管,“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提出,但其中仍不乏合理因素,能为当今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尊重生态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
朱熹宣扬要遏制不必要的欲望。当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让自然环境伤痕累累。同时,自然环境的破坏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地质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各种疾病随之而来等等。
因此,人类应该要克制自己过分的欲望,不可过分地向自然索取,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
国家公职人员应恪守本职,不可贪图私欲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求私利。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国家公职人员“存天理,灭私欲”。这里的“天理”是指为人民服务。国家公职人员是人民选出来的,是要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不是利用人民对其的信任,来谋求不正当的私利!
因此,要加强廉政建设,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素质的培养,坚决反对和打击腐败,保持国家公职人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总结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的。不少人片面地理解“存天理,灭人欲”,导致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但其也有积极的一面,如: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克制不合理的欲望等。这些积极的方面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经典,而且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定道理上是对的。如果人不自律任由欲望摆布那和动物有何不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在倡导心性修炼。“天理”指的是公平慈善,是仁爱之心。“人欲\"是人的自私欲望。人为了满足私欲,必然损害他人而利己。“存天理,灭人欲\",是要求人心向善,灭除恶念,形成政风清廉,民风淳朴的和谐社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子的主张。许多人误解了这句话。其实他的本意是存天理,抑人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被普遍误解了!天理不是指封建道德,而是指“自然”!人欲不是指人的欲望,而是指超出自然的过分要求!所以这句话本沒什么毛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儒家文化变成吃人的文化,就是从这句话开始的了。
上一篇:广东疫情严重吗?可以去广东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