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诸葛亮、魏延死后,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蜀汉,蜀国,刘备诸葛亮、魏延死后,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三:压抑,把击原有优秀人才。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如赵云老死赎中。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四:不懂处理后事。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杨仪获大权后剥夺魏延兵权,逼使魏延反乱,无人附和而逃亡,后被马岱追杀,自毁长城。
五:对江东一味退让,令江东得寸进尺,造成部下失和。难道仅为“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隆中对?
六:任人唯亲。对街亭这样的重地交给刘备临终时一再叮咛要小心的马谡,不起用优秀人才如赵统,赵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主要的蜀汉国力弱小,大部分大将都往魏国跑,另外诸葛亮事必躬亲给,不注意培养人才。培养的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还抵挡了一阵,但最终也是寡不敌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明大包大揽,不注重培养接班人,以至后继无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情况,其实和诸葛亮有很大关系。
从忠义来说,诸葛亮是个好大臣,是个值得托付的人。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兢兢业业的耕耘西蜀,但也正是托孤才导致了西蜀后面的结局。
诸葛亮一心惦念着实现一统大业,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三国是鼎力态势,谁想消灭谁都是不太现实的。
这时刘禅偏安一隅,本想着和百姓安居乐业,但是诸葛亮却频频上表申请出兵,结果几次北伐后使得蜀内贫瘠,是战争拖垮了西蜀的经济。
当时四川16岁以上男子全部服兵役,可想而知蜀国内情况的窘迫。兵尚且如此,那么在五虎将死后,蜀国没有了将才,才导致廖化出征做先锋的局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三国志蜀书中,为何无廖化传,难道廖化微不足道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蜀汉在历史上是一个外来政权,在蜀汉当政的官员大多是当年随同刘备南征北战的老臣,比如五虎将、诸葛亮、魏延等等。然而,关于不听从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自己采取东拒孙权,北攻曹操的错误做法,以荆州一州之力强行征伐曹魏,虽然取得很大的胜利,“威震华夏”,但是却被孙权势力偷袭了后方大本营荆州,最终大意失荆州,自己还身死于麦城。这一战就损失了关羽、关平等将领,还逼反了孟达,损失惨重。后来刘备为兄弟报仇,大举兴兵发动夷陵之战,进攻东吴。可以说蜀汉精锐尽出,可惜帮助刘备打赢汉中之战的谋士法正病死,而张飞出师未捷就死于叛徒手里,沿江进攻东吴又遭到陆逊的抗击,最后被击败,蜀汉元气大伤,军队死伤过半,很多本来比较有战斗经验的中低层军官死在这场战争中,使得蜀汉在人才发展上出现断层,而张良被杀、黄权被俘,沙摩柯战死,蜀汉很多谋士、将官都在这场战争中殒命,人才损失惨重。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掌握蜀汉权力之后,为了兴复汉室的梦想,诸葛亮日夜操劳,数次北伐,可是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疏于在军队中培养人才,而益州本土氏族大多想偏安一隅,也就是想打打酱油就可以了,不想去争天下,诸葛亮也不能任用这些分分钟头像的主儿(后来邓艾包围成都,力主投降的官员大多数都是益州本土氏族),好不容易想培养马良的弟弟马谡,结果这人“言过其实”,最终还害得第一次北伐失败,在此之后,诸葛亮更加不敢把权力轻易托付于人,事必躬亲最终磨坏了诸葛亮的身体,当然也导致蜀汉人才断档更加严重。在诸葛亮去世后,就只剩下姜维、夏侯霸等降将在继续丞相的梦想,主力将领除了老一辈之外,就剩下各种“二代目”,比如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黄权之子黄崇,这些人缺乏经验,能力也比他们的父辈要差一些,守成可以,让他们去抵御外敌,实在难以胜任。
除了战争的损失、培养的失败、本土氏族的不可信任之外,还有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在于,蜀汉的人口太少了。根据三国志记载,蜀汉亡国时,人口11万户,94万口,而当时的曹魏,拥有人口450万,就算是怂的一逼的东吴,也有220万人口,蜀汉的人口劣势也使得同等概率下出人才的数量要比魏吴少得多,再加上诸葛亮要防着本土氏族,所以更加不能任用这些人,最终导致人才的匮乏,而且越来越严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