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果《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没有三顾茅庐,会怎么样?
刘备,茅庐,卧龙如果《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没有三顾茅庐,会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没有三顾茅庐,会怎么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三顾茅庐是听到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才,一心想请他出山来帮助自己,因为刘备深深地知道没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想在那个军阀割据的乱世里干出一番事业来,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当时的他即没有地方,也没有军队,只有志同道合的哥们三个,那两位都是武将,只有在布衣中,才能请来为百姓请命的贤士来,其他人,看到他的情形,是不会辅助他的,因此,他决定无论如何要把诸葛亮请出山来,他的三顾茅庐使自己有了立足之地,也实现了诸葛亮未岀茅庐知天下事的志向,没有三顾茅庐,也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或许还在曹操处委曲求全。
诸葛亮的岀山,使精诚团结的刘、关、张集团更加壮大,使刘备如虎添翼,在文治武韬方面更胜一筹,文的一方面有诸葛亮、庞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武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威名远振,慕名而来的文臣武将云集。
再说诸葛亮,当初就有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可见诸葛亮之能力不是一般,他未岀茅庐就知天下三分之事,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政通人和,知人善用、军纪严明,是一位杰岀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人才,不管是那位想逐鹿中原霸主的人,都是想得到的,从当时的情况看,刘备的势力最弱,诸葛亮早知道三囯会成立,刘备不是天下之主,他是逆天而行去保刘备,就是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他所抱的态度,就是士大夫的"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去感恩刘备的。他也在“出师表里”就说“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诸葛亮看来,天下事纵然结局如何,但三顾茅庐之情不可不深,没有刘备,他也不可能为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去,他会跟世事随波逐流,以大局走向而定,正是这"三顾",他看岀了刘备的真诚,和仁义之心,为了他,也为了天下苍生,诸葛亮愿背道而驰,去尽量现实他们的理想,直到刘备去逝,托孤也不敢心有他属,最终病逝五丈原。
在诸葛亮的英明辅佐下,始终坚持东联孙吴,北抗曹操,立足成都,三分天下,待时而发,实行一统,稳步前进的将无栖身之地的刘备,从新野岀发、到得徐州,借荆州、取西川、定成都、扫南蛮,一路披荆斩棘,把一个小县令推送到独霸一方的英雄。实属不易之举。
没有他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岀山不岀山未可知,假若未能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归附于刘备,刘备就不可能独霸一方,也形不成后面的三足鼎力之趋势,或许早己被曹操吞并,从关羽的死,他急于报仇,不听诸葛亮之劝,,擅自岀兵伐吴,至使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导致全军覆没,遗恨白帝城,从这件事看,没了诸葛亮,刘备就成了只无头的苍蝇,没计划、没目标,全凭义气行事的普通人来,这样,也永远成不了大事。
因此,刘备的三顾茅庐,挖岀了个真才实学的军事家,不去三顾茅庐,就没刘备的三分天下,这就是时势造就了英雄,但英雄也把握了时势,才会拓岀一方疆土,奠基千秋基业。至于发展,也就得因人、时势变化而变化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即使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们也会去创造出机会:诸葛亮必定会辅佐刘备!
1、诸葛亮有远大的抱负,渴求立一番大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非凡的人物总是不同寻常!
西汉朝赫赫有名的霍去病曾高呼:“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口号喊得响亮,功勋也足以彪炳青史。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大将军,虽然也是功劳卓著,但是没有“宣传词”陪衬,光芒总不如外甥耀眼。
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隐居山林,抨击时事,时常纵歌酣畅,落得无拘无束,低调得很,断然不会把自己比作哪位古人先贤。
但诸葛亮才华盖世,自诩可堪比管仲、乐毅,形同“做广告”。诸葛亮如此高调,说明他不安于只做“粗野村夫”,希望立不世之功,以求名垂千古。
诸葛亮精准地分析出了三分天下的必然趋势和格局,制定了专门的策略,专等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呈给刘备。
这足以说明:诸葛亮为了出山辅佐刘备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2、为了天下苍生,诸葛亮们必须去创造出山的机会。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淮南子》
这段话说明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徐庶和司马徽二人可是诸葛亮的朋友呢。
来看:刘备骑马越过檀溪后,碰到一位牧童,那位牧童竟然认识刘备。
牧童说:经常听师父说起将军的名字。
说明:1、刘备的仁德已布达天下。2、牧童的师父已经搜集过刘备的相关资料了。
牧童引刘备见了师父司马徽。
期间,司马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
刘备连忙询问这二人是谁,司马徽却笑而不答。吊足了刘备的胃口。
紧跟着,刘备在集市上巧遇徐庶。之后,曹操使诈计骗得徐庶离开了刘备。徐庶临走之际,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几天后,司马徽就登门来访。期间,司马徽又说:以我之见,诸葛亮可比肩张良和姜子牙,有经邦济世之才。
临走的时候,司马徽感叹道:可惜卧龙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
现在,我们来重新梳理一遍,不难发现:他们都是有才识的人,非等闲之辈,他们的一系列动作,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为诸葛亮的出山,一步一步地铺垫。
但是:诸葛亮们这么做,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
每一次分裂带来的总是灾难,每一次统一的过程又伴随着屠戮,在这过程中,百姓都是最遭殃的。
所以,诸葛亮即使在“不得时”的情况下也要出山辅佐刘备,难道不是为了百姓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