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诸葛亮、魏延死后,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蜀汉,蜀国,刘备诸葛亮、魏延死后,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说,“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基本反映了诸葛亮的人物性格,往往十分谨慎,很少采取出奇制胜的方法。
所以在他用人的时候,经常选取一些小心谨慎,恪以守成,但却难以进取之人,如蒋琬,费祎等人。
同样,刘备十分重视的魏延,因为主张出奇制胜(如出兵子午谷),不符合诸葛亮的用人标准,不被重用。魏延常常感慨自己的才能没办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认为诸葛亮胆小。
不过也正是这样,诸葛亮保住了,刘备打下的江山。刘禅懦弱平庸,而诸葛亮为他留下的那些辅政之臣都是守成者,却无二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原因很简单,第一地理形式导致的,自古以来王朝的更迭是由西北的少数民族向南方的农耕民族侵袭,这是一个历史的规律,为何自古以来从北向南发动的战争总能取胜,而从南向北取胜的基本没有,这是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更加勇猛善战,更加适应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法则!
所以说蜀国地处南方,自然很难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士兵抗衡,所以蜀国很难选出一位真正的勇武的大将的原因在此!
第二点:蜀国连年征战穷兵黩武,人口的消耗很大,百姓无法休养生息提供更充沛的劳动力和人口,连年征战人口一直在下降,尤其青壮年男性更是越来越少,所以难以选出勇武大将!
第三点:南方人不擅长骑兵作战,马匹尤为紧缺,战斗力各方面和北方少数民族无法抗衡!
第四点:蜀国国力到后来因为刘备的几次败仗,已经很弱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人才没有凋敝。
三国前期,汉朝大乱,汉朝国家机器被分割成很多局部中小型组织,没有人掌握绝对的优势。经常出现局部少打多,铤而走险的战斗,让后人们觉得人才辈出,比如官渡、赤壁。
后期由于魏晋重新掌握并打通了国家对地方的统治,统治区庞大的人口 众多的城市开始发力,孙刘地方大,人口少,后期统一的难度并不比刘去云南镇孟获,孙去占交趾,东南沿海一带的难度高。
北方平原有当时绝对优势的人口,道路基建、工业基础、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从和敌人们拼命、变成稳稳缓慢的推进、造成了没有人才的错觉。
回忆秦灭六国,项羽对章邯,都有很长的时间在拼后勤保障拼内力,刺刀见血以弱胜强才会有名将。
所以项羽、韩信、最精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蛮荒之地,怎能出人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主要原因是后主不明,蜀地偏,刘备与吴作战损失了部分大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小酌一杯的李白同学[送心][送心]
《三国演义》中的后期,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锋。是蜀国没有年轻的将领,廖化那样的老将居然要去做先锋。现多比喻团队里面没有出众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经验的人来担负重任。
在《三国演义》中导致此事的原因如下:
第一,蜀国相比魏国和吴国来说偏僻且穷弱,在那个年代饱读诗书的谋士和能征善战的将才一般都是大家族,生活在富裕之地,交通便利之地,且蜀国没有特别吸引力吸纳人才;
第二,诸葛亮的亲力亲为,导致了无法选拔跟多人才,人才容易埋没;魏延的叛乱也没有带出像模像样的将领,姜维等大多数还是魏国人;
第三,刘禅的无能,主公是吸纳人才主要责任人,刘禅一没有能力二没有魅力,如何吸纳人才,与其父亲刘备相比差远了;
第四,蜀国的弱势,没有经天纬地之才,谁敢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呢?
[大笑][大笑][大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错误选择继承人。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