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大量出生民间的社会精英进入领导阶层,这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还有就是,部分屡试不第的精英,在心里都一直有科举的美梦,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样一来,人人都有希望,人人都前途,封建统治根基就非常庞大而稳固了。所以,太宗皇感概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上有所行,下有所效,社会对科举制度的极端重视甚至是极端功利化,客观上都有利于文化的普及。虽然科举考试考中的几率很低很低,但是这是寒门子弟唯一可以获得功名的机会,所以,人人趋之若鹜,因为考中之后就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在上层,有太学,翰林,在最基层,有书院,有落魄秀才,有私塾,他们都在不同层面传播知识,普及文化,即使在比较偏僻的乡村,仍然有一些读书人,而且这些人在当地还很受尊重。从“天地君亲师”的排位中就可见一斑。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在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的同时,更多的是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至此在整体上,没有再出现过“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状况。
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
“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中国的传统士大夫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愿望,科举考试中儒学经典的“入世”思想,让他们大部分人都有民族气节,也有社会使命感。
后期:明末到晚清被废时
历史发展到这里,整个封建制度都在趋于没落,内部腐朽不堪,统治阶级为了巩固风雨飘摇的统治秩序,不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采取了特务统治、文字狱、八股取士等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措施。
在这种严酷的禁锢中,大量的有识之士拒不参加科举考试。康熙十七年,又特诏开设“博学鸿词”科,企图招揽贤才,巩固满清的地位,但是,顾炎武、黄完裁、傅山等人,仍然坚拒。科举,已经失去了“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的吸引力。
科举制度走到这个时期,毫无悬念的沦为了维护落后统治的帮凶,失去了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基本功能。
结束语:功不可没,没于历史
从隋朝大业元年始设进士科,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历时1300余年。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了700多名状元,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余秋雨的评论总结出了千年科举制的历史功劳:
“它支撑了中国千余年社会管理人才的有序选拔,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有效延续,而且,它又塑造了中国文人的集体人格。”
科举制度,对中华民族文明的继承、发展和传播上功不可没。它一直在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展完善,也必然会随着滋养它土壤的老化而渐趋没落,这本是任何一个事物都必然规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举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文化的影响。然而任何一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同样,我们评判科举制度也是一分为二,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科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制度,既是维系社会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个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其对于国内民族文化融合、社会整合以及国家统一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它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科举对民俗文化也有重大影响,对文化习俗的流行具有自发性,有的科举甚至转化为民俗。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但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由于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成获取地位、权力的基本途径的,科举制度的废止,从长远来看,就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这就导致中国历史上传统文化资源与新时代的价值之间的最重大的一次文化断裂。
百年回眸,我们感到科举制度虽有种种的局限和弊端,但着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一大创造,一个重大发明。科举制度无论过后多少年,它依然功不可末,人们依然能记起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