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影响深远!现在的选拔人才制度,基本是科举演化而来。对后世的政治,对教育,对文化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科举制度是以儒家的政治标准和价值来选拔人才、凝聚人心和构 成获取地位、名望和权力的基本途径的如近年来在实现普及英语及计算机知识 的教育目的时,采取了大学生与专业技术人员须达到相应等级考试水 平的方式,有利于整个社会对英语和计算机教育的重视。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近年来,教育部也在积极修正这些不好的,希望教育资源能趋于平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首先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首先科举制在实行初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使得大量的优秀青年步入政坛,为国家增添了活力,有利于统治集团的决策,开辟了普通学子入朝为官的途径。
其次科举制在后期明清两朝,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导致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发展潮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隋文帝时科举初步形成,到隋炀帝时加以完善,之前的三公九卿制,”生而优则仕“朝廷的任命,官员的选拔主要看出身,下层的读书人出身不好的基本上与仕途无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多么无奈。科举的形成,迎来了读书人的春天。”学而优则仕“,让读书人看到了希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改变命运。文化的进步催生了王朝的兴盛。不同思想的融合又再次繁衍出更完善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隋之后才有了大唐盛世,宋元文化与艺术的成就。但科举到了后期,”八股文“的诞生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造成了清代与西方差距的拉大。以至于后期任人宰割。纵观隋唐之后的历史,成也科举,败也科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促进作用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