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中国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科举制度对初期封建社会还是有很大促进的,我们先来简单说一下科举制度的背景。
汉代的时候,选拔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就是地方官员发现地方上的人才向朝廷推举,很显然,这种制度有很大弊端,就是任人唯亲,到了曹魏,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按照一个人的家世,品行来选择做官,到最后就是变成了只看出身不看人,只要出身于豪门世家,都能做大官,而出身寒门,最多也就是个小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结果就是国家权利和社会财富被士族把持,而广大庶族只能在底层任劳任怨。西晋之后发生了“五胡乱华”,历经几百年战乱,战乱中都是以武力强者为胜,没人管你什么出身不出身,毫无能力,寄生虫一般的士族子弟只能是要么被杀,要么逃跑,而有能力的庶族平民也不会去真心保卫由他们供养的士族。以贫苦出身的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后面的齐,梁,陈都是平民庶族以军功上位的,预示着以门第高下取人的门阀制度的没落。
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后,开创了科举制度,大家通过科举公平的参与竞争,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一直延续到清代,当然中间历朝科举制度都是有些不同的,科举的辉煌时期应该是唐宋,那时的科举不光是考“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股文,还有“策问”,就是对目前国家社会形势的看法和对策,所以说那时做官并不是靠死读书就行的,要有一定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而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就开始落后了,第一是取消了“策问”,而以八股为主,造成只会死读书,思维僵化保守,第二是那时欧洲开始文艺复兴,自然科学大爆发,科举制越来越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所以到了清末,愚昧不堪,落后挨打。比如我们熟知的林则徐,鸦片战争中认为洋人腿不能弯,因为洋人不下跪;认为洋人茹毛饮血,没有中国的茶叶都会消化不良而死。
洋务运动开始后,一部分人见识了外面的世界,造枪炮,开工厂接触了大量自然科学知识,科举制的弊端就越发明显,随着各种现代学堂在清末的建立,科举制越发没落,最后,在1905年,随着最后一届科举的完毕,科举制在中国也就寿终正寝了。
顺便说一下,科举制并不是在我国才有,朝鲜,越南都学习我国实行科举制,其中越南维持的时间更久,好像到1919年才取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题: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进步有无促进作用?
简略概况:时间漫长,影响深远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选官制度,上承九品中正制,下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新学。
科举制度存在了1300多年,它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古代选官制度。
评价基调:把历史事件放到历史中去评判
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褒贬不一。而客观来说,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它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用不一样。
历史证明,没有一种制度是绝对科学的,也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适合所有历史时期的。所以,科举制度的不足,特别是到后期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对科举制度后期的诸多批评,其实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
原因是,科举制度只是封建制度大体系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在大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不变的条件下,它不可能完成单独变革。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我们甚至可以说,科举制度在封建社会后期,它依旧在顽固的维系着产生它的没落的制度,这是它与生俱来的功能,而这也是后人非议它的主要方面。
所以,我们把封建社会思想文化上的所有问题,甚至放大到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的问题,都算到科举制度上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功绩的具体表现:前期贡献很大,后期为虎作伥
对科举制度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评价才可能更加合理。
科举制度13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以什么时代作为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点呢?学界也没有一致结论,我倾向于明朝中后期。
简要阐述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根本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到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大进步,在南方的一些作坊主开始招收手工工人,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劳动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般是经由两个途径实现的。其一是小生产者变为资本家,其二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显然,中国是经由第一种方式进入的。这可以作为一个依据。
二是在思想文化上,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出现并产生了很大影响。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人。他们开始对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异议,这是前所未有的思想大变革,已经走出了“理学”“心学”完善补充科举制度的范畴,与西方的民主大思潮遥相呼应了。
前期:隋唐到明朝中期
这一时期,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历史全方位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让当时中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异常腐败,出现了“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的局面,魏晋左思写《咏史·郁郁涧底松》讽刺了当时的黑暗: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而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这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异常深远,而且,其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科举制度加速了社会的阶级、阶层之间的流动,底层子弟有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阶层,有机会分享权力。有利于把社会精英,都吸收进统治阶层,为皇权服务。
胡平在《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一文这样描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