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
“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在历史上更多的是劝诫当时各国的君主治国之道,孟子认为一个强盛的国家一般都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的,而国家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这个国家安于享乐,发展停滞不前,这种观点在当时也是十分顺应潮流的。
即使在现在,这种观点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导现在的人们不管是在做什么,在什么时刻都要像忧患中奋斗,不能安于享乐。
更是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要时时刻刻拥有自己当初忧患时期的能力,不可在安乐时期便忘了,自己一开始的想法。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头条历史 @头条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需要这样一种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的儒家经典著作,可译为“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与“”的原理颇有相似之处。也有人当做的意思。
历史意义
这句话,通过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而在近代,忧患意识也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现实意义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在现代社会这个充斥着大量以安逸为主要旋律的大背景之下,许多人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还是十分惬意的,主要的原因在于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追求。
在遭遇到困难的时候,心中积压着无数的痛苦和忧虑,但是通过自己不断地突破这些障碍,进而逐渐地从里面走了出来,活跃了自己的情绪状态。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以认识到在今天这样的大环境中依旧是有许多人追求这样的精神状态。
而现在,我们依然需要忧患意识,而且需要以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非常具有现实性意义,就以此次疫情为例。
此次疫情之前,有多少人是彻彻底底的月光族,超前消费者,9号还花呗.15号还白条。日复一日,乐在其中。突然而来的疫情,让多少人工资不能按时按量的发放,导致了多少月光族“资金链”熔断。
又有多少企业,安于现状,一味的囤货扩大生产,突然而来的疫情,阻断了交通、阻碍了交易,导致现金流断裂。事实就是如此:企业不是没有钱,只是无法将产品变现。这就像是憋着一股劲,不知往哪里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会致人死亡。
有的人说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安逸,闲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反一正,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说教而感沉闷,又不为邀人眷顾而故发惊人之谈;既娓娓动听,又给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许只是为了给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但作为一条具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其影响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道德上。特别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直接导引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条极重要的美学原则的形成,这就是「发愤抒情」这一美学创作原则。这亦是千百年来,孟子此篇所以脍炙人口的原因。
上一篇:昨天广州外国人殴打护士,崂山外国人插队驱赶国人,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