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学习书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你是如何理解的?
取法乎上,书法,自己的学习书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你是如何理解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學習書法,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我覺得所有藝術門類,都無法改變這一現象。特別是書法,從殷商甲骨文到周朝的金文大篆,再到後來的秦小篆,漢隸,魏晉的行草,唐楷,幾乎將書法推向無法逾越的高峰,宋元明清到今天的書家,對一座座藝術高峰望塵莫及,大多數都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而已。今人有很多玩出各種花樣,出奇創新,結果是江湖書法橫流。
書法一定要繼承傳統,把古人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再談初期創新。為何取法乎上才得其中?原因就在我們還沒有真正的將古人的藝術,學深學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非常著名,过去几乎没有什么持有疑义。难道我们学习书法真的不能超越老师吗?
实际上这只是以学习书法取法对象的问题,如果我们向水平较低的老师学习,自然不能取得更高的境界,因为我们的起点低,老师的造诣低不足以把我引领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与境界。所以学习书法,我们一定要选择最优秀的或者最经典的书法法帖去临摹学习,实际上从古至今,我们一直都是保持着取法乎上的态度的,所以能能够在书法上取得成就者几乎都是以晋唐或钟繇王羲之一脉相传而成就自己的或一个时代的。
单纯从书法学习上来理解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仅得其中”的情况,不过就是“取法乎上”能够“仅得其中”的同样只是部分人,还有“仅得其下”者更多。学习书法的“乎上”一直以来都是以经典书法为本的,如二王或者欧颜柳赵,这些都是“乎上”的取法对象。
在书法艺术中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取法乎上,所得或者中或者下,都有可能,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这个观点。至于取法乎中,这种情况似乎在书法中不存在,至少我们学习书法在选择师法字帖上不是这样的。
学习书法能够取法乎上,而乎上者在晋唐以后就不复存在。因为以二王一脉所建立起来的审美标准以及其书法造诣和地位,已经让后来者不可超越,因为那是一个高峰,是珠穆朗玛峰的顶峰。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不必逐句逐字的去理解认识,取其大意即可,就是说我们无论学习任何的知识都要学习那些最经典的高度成熟的,不要选择那些低水平的内容去作为自己的老师即可。如果起步低,自然难以取得更高的造诣,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比较接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学习书法,要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努力。后来仅有可能得到中等的效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取法乎上出自中国的易经,讲的是世上任何事做计划设想目标都要高一些,真正落实的,得到的有一半就不错了。用到书法上,也非常合适。
取法乎上用于学习书法就要学习古人的,传统的,经典的就是取法乎上。因此现代人的字是不能作为取法对象的。现在有人书法不错,他也是学习古人的,学书法不学古人学今人,那就是取法太低了。取法低收获更低便是规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话为:“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当然这句话有很多的版本,其中最早的出现在《易经》中。易经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其下,无所得矣。” 这句话可以用在很多的艺术及文化学习范畴,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高的标准去参考,这样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也能得到满意的结局。如果把期望值拉的很低,选择中等及下等标准,那么,最后的结果只会更低甚至难如人意。凡称之为‘’上‘’者,皆为精品,神妙之品,既使作书者也是不可复制的。这些书法作品里面,含有丰富的用笔、结体和章法的秘码,每一个字都包含丰富的信息量
自古至今,我们的书法先贤们也把这句话用到了书法学习领域中。取法乎上,具体就是要历代名家经典中去学,我下面大概说说取法取的是什么法。
一,取法最首要的就是用笔技法,现在我们公认的上乘书法技法为魏晋笔法,那么我们在接触学习魏晋时期书法的时候,就要多多接触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了,按照其书法笔法源流来进行学习和参考。比如:我们可以从唐代书法风格学起,然后慢慢的向上追溯,深刻理解魏晋笔法的精髓后,再去精读和体验魏晋时期的书作,这样才会更容易理解魏晋时期诸位书法大家的书写及创作意图。也就是最精髓部分的自然书写能力。说简单点就是理解魏晋书法家们是如何做到高明的控笔能力的。
理解了祖先们们的控笔技巧后,假以时日,必定也是赶超时代的书法大家并不为过。不过很可惜,当代社会几乎没有人可以领悟魏晋笔法的自然控笔能力,他们只是把书法当做刻意的作字去理解,导致了大家盲目崇拜台阁体风格式的书风。这基本背弃了魏晋书风。毫无发展意义。
二,创作心态其实是我们最该学习的取法之一。魏晋书法家的创作心态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有关系的。两晋时期动乱不断,即使是在朝官员也深受其害。所以,当时很多文人都选择了隐居,寄情于浪荡山水田园,以此为人生最后的归宿。所以才诞生了一大批文学和书法大家。
上一篇:如何评价杜兰特的综合实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