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述而不作,却为何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孔子,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述而不作,却为何半部论语治天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意思就是《论语》这本书很厉害,我只用了其中一半篇幅的思想智慧,就帮助皇帝安定了天下。
但其实这事在正史里并没有记载,有的只是另外一个关于他和《论语》的故事:
赵普当上宰相后,因为从小读书不多,宋太祖常常劝他多读书,后来他细细参悟一本书,每次回家都把那本书小心取出来,读完之后再放回去,说也奇怪,以后每逢上朝议政的时候,他往往都能处决如流了,大家对此都感到很神奇。等到赵普过世后,家人们把那个存书的小匣子打开,发现里面就是《论语》。
或许“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是子虚乌有的,但赵普细参《论语》,处理政事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却是记载于正史、不争的事实,其实这已经足以说明《论语》在实际运用中所能发挥的巨大价值了。
3、述而不作和半部论语治天下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述而不作,有以下几个原因:
1、当时的外部生存环境影响的。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他的政治主张并没有获得鲁国国主的支持和认可,迫使孔子流离失所,带着一帮跟随的学生周游列国,宣讲自己的治国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稳定和安静的场所来让他著书立说。
2、当时著书立说所需的硬件条件决定的。
在造纸术还没有出来之前,著书立说都是基于竹简之上,在竹简上进行刻著,废时废力,而且不利于携带传播。
3、\u003c\u003c论语\u003e\u003e言行合一的记述方式更利于理解传播孔子思想。
论语是基于孔子的言行,由其弟子整理而出的,每个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一样,学生在听孔子讲的同时,结合了孔子的行为和当时的环境去体会,这样按情景还原一样的方式整理出来的文学,更有利于后人去理解孔子本人的真正思想。
4、后世当权者推崇儒家学说,借用《论语》治国平天下决定的。如: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这些执政理念在君主治理国家时,就能引以为鉴,使之行之有效,使得国富民康,当然也就使\u003c\u003c论语\u003e\u003e获得更多的推崇和传播。
\u003c\u003c论语\u003e\u003e被奉为儒家经典,成为继往圣之绝学中的民族瑰宝!上至君主,下至平民,都尊孔子儒道,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能够走出战乱迅速雄起,几千年屹立东方不倒的主要原因!
所以半部\u003c\u003c论语\u003e\u003e治天下,也就并非夸张之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论语都是孔子先辈的精华,是孔子收集的。韦鞭三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纯属哄抬。当年孔子游说列国,无人正视。时有“仁义大旗倒在车辙之下,成为一笑话。”这里我不想贬低孔子,孔子的几本读书笔记确实有很多很好的见解值得学习或借鉴。但是照搬用之以治理天下,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用句现代话讲就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先从孔子述而不作入手,进行简明扼要的一问一答。作指的是什么?作品;作品无非工具形式的一种。述又叫什么?表述;表述形式堪称第一直观工具了属于言谈话语。
那就是说,同样都是工具,为什么不必染指作的工具,而单凭了述的工具就触动了、学生及更多后来学生为述而作了成书《论语》塑造出无比影响力的孔子了呢?诚然,会得以后辈们成书《论语》,会影响力不同凡响,这纯属一波三折的效应、更并非孔子出发点的本意所图。于是,纵观在整个中华文明对天地万物认知性的一脉传承当中,其中就有这么一句创新的感悟足以解答为什么“述则胜作”的孔子现象,它就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至劝至理。
可这明明都是说服力后话的应运而生嘛。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孔子自己的本意,我们可以不妨做些猜想罢了。
诗、书、礼、乐、周易等等的作品成果,摆在孔子学而时习之了的想做点什么的后知后觉,这就促使孔子想到两个问题:为什么如此值得敬仰的这些作品却阻止不了、却还是导致了诸侯纷争的乱世产生,而且又不像是对已成定局乱世在向着良性美满了起到明确性走向的明天引导?为什么这些作品毋庸置疑了没问题,却是那么可远不可近呢,而且确确实实没能有我孔丘这般幸运读得起与愿意读懂的数不胜数的民众百姓、该拿他们与这些作品的两者之间怎么办?大概正是这两个症结,结果孔子决定,把自己有幸针对这些作品所学习的,做出表述上结合实际去发扬光大,但愿起到两者之间桥梁沟通作用,这才是当务之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