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孔子述而不作,却为何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孔子,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述而不作,却为何半部论语治天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论语,是孔子弟子的著述,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过的话。孔子自己述而不作,就是:论述前人经学,评价当时的时政,哀叹周王朝的礼仪道德丧失,对弟子们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而“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后来宋朝宰相赵普回答宋太祖赵匡胤的一句话。
问的人把两句话随便附着在一起,谁能回答?!
不过孔子的话中还真是很多为颠簸不破的真理。
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想做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只要你想,你就能做到。“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文治武,以文治国,以文告世,以文会友,以文教育,以文及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小侠,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文字全部手打,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在我看来,孔子述而不作并不影响《论语》的价值。
一、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述而不作。
一方面,孔子是崇尚经典、敬畏古人的。因此,他画了很大精力来整理诗、书、礼、易、春秋,以此作为传授思想的媒介,而没有自己写一部著作出来。
另一方面,孔子也很怀疑书写出来的语言能不能准确表达他的意思。我们知道孔子向来是因材施教的,对于不同人提出的相同的问题,他时常给予不一样的答复。这在口头交流上可以更准确的传达,如果写在纸上,容易造成语言和真正意图的分离。
孔子述而不作,说明他对著书立说这件事是十分谨慎的,但并不意味着孔子思想不深刻。
相比于后世动辄著作等身的文人,谁的东西更有价值可以一目了然了。
二、《论语》的产生和影响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或是再传弟子记录下来的,他们中大部分人接受过孔子的言传身教,因此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孔子的思想。
《论语》虽只有20篇,但其中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广泛。
想知道怎么与人相处可以去看《论语》;
想知道怎么治国平天下也可以看《论语》;
想知道怎么教书育人还可以看《论语》;
……
因此后人对此书十分推崇,认为能“半部论语治天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高效率。
竹简刻字,孔子自己刻字忒慢。
有弟子三千,让每个人动手把课堂笔记刻在竹简上,效率高,而且便于研讨和校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圣人文化的内涵就是崇拜,卫道者成为受益者,甚多且有力,文化不易进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述而不作
孔子没后,弟子们聚集在一起将先师一生讲学的精要语句辑录成册,是为《论语》,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每句话老师生前确实说过且确实是这样说的,弟子们还要经过反复讨论,这就是《论语》“论”字的由来。
所以《论语》这部书编撰过程的确非常严谨,基本上就是如实保存了孔夫子思想之原貌与原则。
成书的过程孔夫人本人并未直接参与,是弟子们主动要记录的,所以孔夫子是“述”,讲述、述说,但并没有实际去创作哪本书。
细心参读过《论语》,每个人都能从中收取莫大的人生教义,又因为儒家本就是内圣外王之学,内求修身、外寻治国安邦平治天下之道,所以对于政治家、上位者而言,如果用心参究《论语》之思想内核的话,是可以学到很多理政治民的核心“心法”的。
所谓“心法”,可以应对万千纷纭变化的那个不变之“宗”,就像是千头万绪中找到了一根主线、一个纲领,有了这个主线、纲领、核心,就可以堪破乱象,从容应对各类纷繁事务了。
2、半部论语治天下
北宋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有一个重要谋臣也是开国后委任的一位宰相叫赵普,斯人能力很强,协助赵匡胤登上皇位,又在开国后协助皇帝削夺藩镇、改革官制,办的都是求实务的大事,据说他后来回望成败得失时有一句总结的话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