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中正,士族,门阀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到这里,我们就为大家分析了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东晋形成的初期,通过司马睿联合琅邪王氏家族共同建立国家的经过来看,门阀政治的特点是:皇帝和大家族之间相互需要。大家族们需要在少数民族的威胁下获得安全保障,而皇帝需要财力和人力,这造成了东晋政治场上皇权不振。而且因为士族掌兵的缘故,掌握兵权的门阀士族成为了平衡皇权与其他门阀士族的筹码。
门阀政治格局形成的初期是非常不稳定的,这一点从琅邪王氏家族的谋反中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它又是如何维持下去的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这里先提两种矛盾:一种是民族矛盾,指的是少数民族的入侵,因为关系到国家存亡,所以属于主要矛盾;另一种是国家内部的权力斗争矛盾,指的是皇帝和大家族之间、大家族和大家族之间的次要矛盾。在这两种矛盾的影响下,产生一种独特的现象,也就是不允许某一方势力做大。为什么说这种现象很独特呢?因为在中国的其他朝代,权力往往集中在皇帝的身上,皇帝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但是在东晋时期,皇帝的势力却被门阀士族们打压,有时候根本就是个傀儡而已。比如桓氏家族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强大,就任性地废黜了当时的皇帝,皇帝却一点办法都没有。
另外,因为当一个大家族势力过大的时候,就会有谋朝篡位的想法,所以其他家族就会联合起来共同打压它,从而维持国家稳定。桓氏家族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桓氏家族是东晋时期大家族中的一员,它的领军人物是桓温。根据考证,桓氏家族在东汉时期是个大家族,但是到了曹魏时期已经衰落,找不到相关记载。所以到了东晋这会儿,桓温刚开始的时候不过是个“芝麻”小官。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又因为他的父亲在消灭王敦的时候立过战功,所以当时的朝廷想要拉拢他。就是在这种拉拢当中,桓温的实力才得到了飞速上升,后来成为了可以和朝廷抗衡的新的大家族。
桓温是一个既有野心,做事又非常谨慎的人,当他想要达到一个目的的时候,通常会采取迂回的手段。比如,他有推翻朝廷的野心,却不会直接地向朝廷发起进攻。而是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向朝廷施加压力,逼着朝廷出兵北伐。在北伐的过程中,桓温不仅达到了削弱朝廷军事力量的目的,而且趁机扩张了自己的地盘,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虽然桓温的势力很强,但是桓氏家族的力量却很单薄。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东晋时期的其他大家族,一般都是兄弟众多,像前面提到的琅邪王氏家族,他的家族势力就比较强大,在朝廷内外的重要位置上都安插着自己的家族成员。家族成员之间相互照应,一方有难,另一方马上支援,哪怕家族中有一两个成员栽跟头,整个家族也不至于垮台。就像王氏家族的王敦被消灭了,王氏家族却仍然势力强大。可桓温却是个孤家寡人,在朝廷里面连个信得过的人都没有。这导致他虽然想要进驻朝廷,却又不敢离开自己在上游的军队。
桓温其实差一点就实现了改朝换代的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呀,他当时的实力已经远远地高于皇帝和其他几大家族了,他甚至直接废了当时的皇帝,按照自己的意愿又立了一个形同虚设的新的皇帝,朝廷里的一切事务也都由桓温来决定。按照我们的理解,桓温的势力已经这么强大,应该很容易就能改朝换代,但是当他要求简文帝把皇位禅让给他的时候,其他几大家族却联合起来,硬是把这件事拖到了桓温病死,让这件事不了了之。
通过桓氏家族的经历,我们会发现,东晋门阀时期是不允许其中一个大家族做大的,一旦有哪个家族做大,其他家族就会联合起朝廷一起和他对抗,把这个做大的家族打下马;而帮助朝廷把对方打下马的这个家族,又会趁这个机会做大,成为新的被讨伐的目标。就像桓氏家族一样,凭借着打压王敦而受到朝廷重用,做大后又成为朝廷和其他家族的打压对象。
可以说,不允许其中一方势力做大,既是东晋门阀政治的特征,也是东晋能够维持一个多世纪的原因。在东晋的历史上,主要出现过五个大家族,他们分别是琅邪王氏家族、谢氏家族、庾氏家族、桓氏家族和太原王氏家族
。除了最后出现的太原王氏家族之外,其他四个大家族的经历都遵循了“不允许其中一方势力做大”的特征,每当有一个大家族做大,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而到了最后的太原王氏家族上场的时候,因为社会底层的人民开始起义造反,门阀士族和皇帝都被起义军推翻,门阀政治格局也就不复存在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东晋的士族门阀制度
在谈九品中正制同门阀制度的关系之前,首先对门阀制度做个简单介绍,从而发现贯穿其中的主脉络。在古代,主要是从南北朝溯至先秦时期,达官显贵、士族大户的大门外矗立着两根柱子,“在左曰阀,在右曰阅”,以序家族功绩,这里的关键词并不是那两根柱子,而是创造柱子上面所记载的功绩的那些家族。
在晋时期,有名的大户有琅琊王氏,别人或许可以不知道,但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这个家族成员;谯郡桓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如果读者对庾亮、桓温、王敦等人不大了解的话,那么陈郡谢氏的谢安大家应该会知道吧,在他的指挥下,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晋朝皇帝虽然位居这么多的世家大族之上,但是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要时刻面临着他们的造反、逼宫、暗害等等,所以晋朝皇帝能够坐在龙椅上,一方面是靠着几家大户因并存而存在的斗争,另一方面则需要靠这些人的道德情操了,比如像谢氏,还算对晋朝比较忠厚的,而桓氏和王氏就显得不那么友好了。有人认为,造成这种礼乐崩坏、纲常混乱局面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那么究竟是不是呢?
二、九品中正制
真实的历史是拒斥虚无主义的,一切发生的事实在历史的时间轴上总是连贯的,诚然,九品中正制诞生成熟于魏晋时期,在时间上它和门阀制度就是前后脚的联系。我们抛开诸多学者对九品中正制的争论,对其进行概略性的介绍。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而大中正必须是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高望重者,进而大中正再推选出小中正。所谓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人才调查表,该表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