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中正,士族,门阀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只要是士族出身的人,就算没有任何才学,也依然可以都可稳做高官,不用担心自己的才学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
随着历史的发展,九品中正制已经变了样,无法选拔到真正有用的人才。能当上一品和二品高官的,基本上都是士族。即便九品中正制挖掘出了张华这样这样出身庶族的精英人才,但毕竟像张华这样的例子是少数。绝大多数庶族都无法像那样张华,走上高位。
到了以门阀政治为显著标签的东晋时,九品中正制仍然是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东晋,门阀政治是保证九品中正制继续施行的根本,九品中正制能保证东晋士族继续对垄断仕途,但不能对门阀政治起决定作用。真正能维持门阀政治的,是士族门阀自身。如果士族门阀丧失了对最高权力的控制,门阀政治必然崩溃,九品中正制自然瓦解。
东晋门阀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司马睿没有在江东运作皇权的能力,只能依靠士族门阀
如前所述,阀政治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皇权不振,二是士族专兵。东晋皇权不振和士族专兵的情况,长期存在。这和司马睿有非常大的关系,他没什么实力和威望,在江东立足,完全依赖士族门阀。
东晋皇权不振是学界共识,而东晋的皇权不振,是从东晋建元之初就存在的。东晋建立后,皇权虚弱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晋孝武帝重振皇权之时。皇权不振的根源出现在东晋第一任皇帝-司马睿身上。
司马睿和西晋皇室的血缘关系远,他是晋宣王司马懿的曾孙、晋文王司马昭的侄孙、晋武帝司马炎的堂侄,理论上没有继承西晋法统的可能。西晋皇室最正统的世系是“晋文王司马昭-晋武帝司马炎-晋惠帝司马衷”,八王之乱爆发后,晋惠帝司马衷唯一的儿子司马燏被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害死,那么能继承西晋法统的,首选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子嗣,次选是晋文王司马昭的子嗣。然而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司马炎和司马昭的子嗣,要么早夭,要么死于内乱,要么不知所踪。那么只能从晋宣王司马懿的子嗣中寻找继承人,这实际上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却让司马睿捡了便宜。
司马睿的祖父司马伷和司马昭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属于司马懿的子嗣,但司马伷只是庶子,并无继承司马懿政治遗产的资格。阴错阳差之下,司马伷的孙子司马睿却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只是,以司马睿和西晋正统这么疏远的血统,他要想名正言顺地继承西晋的法统,要么依靠自身实力,要么借助他人之力。而司马睿本身实力严重不足,他奉命出镇江东时,毫无政治根基,也无军事实力,在江东险无立足之地。司马睿要想依靠自身实力称帝困难重重,那么他只能依仗其他势力即士族的势力。依靠着北方世家大族琅琊王氏联合南北方士族的拥戴,司马睿这才登上帝位,建立东晋王朝。没有士族的支持,司马睿几乎没有称帝的可能,这也是东晋皇权不振的主要原因。
再谈士族专兵。东晋的士族专兵,体现在士族对兵权的绝对控制上。东晋主要的军事力量,一直掌握在士族门阀手里,而皇帝和朝廷对军队几乎没有控制权。军队为士族门阀服务,成为士族压制皇权的重要力量。东晋的士族专兵现象,是从琅琊王氏开始的,琅琊王氏之后的颍川庾氏、龙亢桓氏和陈郡谢氏也都是如此,士族保持着对军队的强有力控制。
琅琊王氏专兵的情况,起源于司马睿为琅琊王时对琅琊王氏的倚重。司马睿要想巩固其在琅琊国的统治,需要取得琅琊国里的世家大族的合作和支持,而当时琅琊国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就是琅琊王氏。所以司马睿很快向琅琊王氏抛出橄榄枝,而琅琊王氏也积极响应,双方一拍即合。在司马睿身边,就形成了以琅琊王氏为核心的势力圈,王导、王敦兄弟俩则成为了司马睿的最大倚靠。衣冠南渡后,司马睿对王导和王敦的依靠更加明显,他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东晋建立后,王导官拜侍中、假节、录尚书事,是名重一时的宰相。王敦官拜荆州刺史、大将军,掌握着东晋上游的军事力量。由此开启了“士族与皇权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此后,东晋的兵权就一直被士族牢牢掌控。
司马睿无论是血统,还是实力,都不足以支撑他在江东运作皇权。如果不依靠士族门阀,司马睿在江东可谓是没有立足之地。只有依靠士族门阀的支持,才能增加司马睿的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助力司马睿登上帝位。
结语
九品中正制把士族门阀推上了历史舞台,形成了门阀制度。这是东晋门阀政治的起源,但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晋元帝自身实力不足,完全依依赖士族门阀,导致东晋建立后,执政权和兵权都被士族门阀所掌控,故而出现了皇权不振和士族专兵的形象,而皇权不振和士族专兵这两个条件,一旦形成自然会催生门阀政治。东晋的门阀政治形成后,又继续强化九品中正制,以保证士族对仕途的垄断,实现对权力的控制。
所以东晋的门阀政治和九品中正制的关系,应该是门阀政治决定九品中正制,而不是九品中正制决定门阀政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门阀政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和必由之路,曹丕颁布的九品中正制是东晋士族门阀政治的体现和推动。
九品中正制前面有察举制、后面是科举制!
这表明了该制度的历史性、合理性、时代行、以及国家制度的变迁。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制度,都要符合当时的社会整体状况,否则无法长久施行,便被淘汰了。
我们把这几种政治制度分析对比一下。
察举制利于中央朝廷在全社会遴选人才,全社会的人才流动比较充分。
九品中正制利于世家大族的利益,但是不利于中央朝廷对全社会的调动,不利于普通人进入社会上层。
科举制利于中央朝廷对全社会的人员调动,普通人进入社会上层有了更宽广的道路,整个社会人才流动比较充分,为中国社会使用的最久。
我们要看到事物的相对性。
历史上的这些政治制度都有其价值,也有问题,能为后世所继承和使用的、有价值的地方,更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