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中正,士族,门阀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细登记年龄、籍贯等内容,区分品第,并附评语,而后中正将考评表交由司徒府复核批准,而后由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行状、定品。这些内容可以顾名思义,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只是需要读者注意的是家世,在这里是个关键。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通常,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进行一次,遇有特殊情况,也可以对被评人随时进行升品或降品。在历史界,对九品中正制有这样的一种评价——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却没有说对紧随其后的门阀制有所提及,这种看法,笔者是赞同的,笔者认为门阀制其实是九品中正制发展的畸化产物,同时也是九品中正制本身存在的问题所导致的。
三、九品中正制究竟做了什么?
对于古代的统治者的分析,我们一定要从公、私两个方面分析,如果我们直接看九品中正制,这是对官员的一种选拔制度,是国家对人才的一种遴选方式,因为国家的治理建设离不开对人才的使用。但我们要注意,无论是奴隶制还是封建制,对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来说,他们的共同观念是“家天下”,这也是说所谓“公”的本质是私。
分封制的国家制度,导致了对中央权力的分流,同样在诸侯国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论语中“八佾舞于庭”的现象,势力较大的贵族大夫是有充分势力僭越的,到了秦汉时期,世袭制的官员逐渐被郡县制度的设立、中央集权的客观要求所破坏,但这需一个过程,也就有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等这些选拔人才的制度诞生。我们要看到所谓人才制度的本质是什么,是对阶层固化的一种破坏,因为皇权才是最高的权力,阶层固化一方面是造成社会的矛盾加剧,而另一方在统治阶层中则会导致皇权的动摇。所以,所谓人才选拔,对于皇帝来说,就是为了防止达官显贵做大,进而威胁到皇权,例如历史上的降级袭爵。
所谓九品中正制,其目的也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会导致门阀制度的产生呢?其实门阀制度历来就有,只是形式不同而已,以前的大夫、后来的高管、爵位等等。曹操出生宦官,地位很低,而他治下的魏(这样表述其实不够那么严谨),存在诸多大士族,如袁绍家族、陈登家族等等,这对他的统领其实是有很大掣肘的,据说,陈登手握精兵数万,连曹操都不敢轻易指挥,这种尾大不掉的现象其实很为常见,例如蜀国内部的各个利益集团对刘备这个外来统治集团的排斥。
从曹操开始到曹丕,他们其实做的都是一件事,表面是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完善,实际是对他们所倚重的士族既爱又恨,希望通过这种人才选拔制度而消解士族力量。但是有两个问题不得不引起重视,一是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导致他们的改革只能是有限的,改革的基础只能建立在以举荐为前提的考核选拔制度——察举制——之上,并且考核内容当中有一项是要看家世,这对那些握有选拔权力的人来说,拉帮结派又有了便利条件,再加上如果改革过于剧烈,会导致士族联合起来反抗他们的统治,得不偿失;另外一个方面是士族本身的发展还没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阶段,直到南北朝之后,士族自身发展极端腐化,为富不仁,再加上统治者以及那些受尽压迫的苦难百姓的推波助澜,科举制应运而生,才从本质上对士族进行了釜底抽薪。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东晋百年的门阀政治中,曾经居于权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几家。其中颍川庾氏受桓温诛戮;龙亢桓氏在桓玄败后死绝;太原王氏世称华胄,它的两支也都在政争中覆灭。只有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在长时间的复杂冲突中,没有受到集中的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王、谢家族人物就成为替新朝奉玺缓的工具而受到特别的重视,家族发展得以延绵久长,至于南朝之末。
后代所称五朝门第,遂以王、谢为其代表。这种情况是由东晋的政局造成的,而不是说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中,本来就以王、谢的门第最高。
门阀士族,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一个阶层专称。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时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就表明了曹丕向世家门阀妥协了。这是发展的退步,也使得曹操一生的努力付诸东流。
秦朝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实行的是世官制。所谓的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但要注意一点,世官并不等于世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世代担任某一固定官职。就其主体而言,世族是世官的基础,只要一个世家大族不倒,其成员就随时可能有出任重要官职。所以两汉时期,其选官用人制度并没有执行世官制,而是选择执行了举察制。举察制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虽然同样难以避免世家大族占据官场主要地位,但起码也留给了寒门一线生机。
但到了东汉末年时期,举察制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此时的举察制沦为了世家大族的政治工具。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所有东汉末年,实际上整个政坛之上就已经成为了世家大族的舞台,寒门永无出头之日。
乱世渐起群雄逐鹿之后,曹操因为其家族势力一般,并没有像袁绍那样家大业大,四世三公,门生故久无数。所以曹操可用之才很有限。因为大多数世家大族之人都投靠了袁绍和袁术兄弟。再加上曹操身为阉宦之后,这就导致很多世家大族从心理上很排斥曹操。所以曹操在乱世争霸之时实际上是招揽不到什么人才的。所以曹操另辟蹊径,索性世家大族出身的人愿意追随我我就礼遇你,你不愿追随我我就启用寒门士子。大家都知道曹操爱才是出了名的。但又有谁知道,曹操如此爱才也是被逼无奈。他不像袁绍一样人才蜂拥而至。所以他能启用寒门,四处招揽人才。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发布求贤令的原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