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中正,士族,门阀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究竟是九品中正制度本身,还是魏晋执行的时候变了质?或许还有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门阀政治的局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公元220年(魏黄初元年)初,吏部尚书陈群创定九品中正制并颁行。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选官制度,具体做法是:选择有鉴识人才能力的官员任各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来负责考察本州郡士人的德行与才能,写成评语,称“状”。再依据士人出生的门第高下,定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等品级。吏部根据状与品来选官,史称这一做法为九品官人法。这一选官法是汉末兴起的世家大族利益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同时,这样做又反过来強化了门阀政治,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代相传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九品中正制度确实是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其本身也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导致东晋士族门阀统治不得不提的就是汉代的察举制度,东汉末年的时候已经被政治其实已经被门阀士族所控制,比如说:“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还有颍川荀氏等等,至于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是在原有的察举上的一次优化,但实际上造成了士族门阀垄断政权的局面。
我是夏目爱看书,为你解答!
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的转变
在秦朝的时候施行的是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录制,这种制度是对世卿世禄的一种进步,取消了宗室贵族所享有的特权,同时秦国也借用这种制度完成了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但是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内部就导致不太需要建立军功,所以这种选官制度就需要变革。汉朝建立之后,由于国家幅员辽阔需要大量的官员,开创性的提出察举制度。其中主要包括察孝廉和举贤良,由中央和各地主管官员将发现的人才进行举荐,然后进行考察择优录用,授予官职,这也是九品中正制度的前身。
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度)的优点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分配,让平民开始有参政的机会。一定程度上为中央和地方行政选拔了优秀的管理,使得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有为国家建设的机会,维持吏治清明。举贤良开始形成了尊重知识,人才的大环境。有利于教育的进步,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察孝廉树立道德标杆,倡导人们注重品德修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但是随着国家的腐败,导致大量的人开始钻制度的空子,地方官员开始依靠自己的察举权力控制当地的官职,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靠山就很难被举荐任用。其中行迹恶劣的官员就开始弄虚作假,假公济私。
“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以空虚应有道,以残酷应宽博,以怯弱应武猛,以顽愚应治据。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潜伏论.考绩》
汉末的时候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情况。正是由于察举制的局限性导致在东汉末年形成了诸多门阀士族,这就与中小地主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矛盾激化,此时的曹魏政权的掌权人曹丕决定采取九品中正制度,利用九品中正制度来缓和矛盾,同时设置了选举标准,降低的官员任用的主观性。
九品中正制度只是权利妥协的成果,最后演化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
九品中正制度是察举制的改良版和权利妥协的结果,东汉末年曹操一手缔造了魏国的雏形,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曹操的任用贤才的时候不拘一格,这就导致曹丕向父亲学习接受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中正制度。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操死,曹丕继为魏王,他基本上遵循曹操关于选举的主张,并建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也就是九品中正制。” ——《中国史纲要》
曹丕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让自己的皇位坐稳。在九品中正制度中评定人物的时候按照世家,道德,才能这三个标准,这样的目的就是给世家大族以特权,同时为寒门弟子争取低品的官职,所以这是权利的妥协。同时九品中正制度还将原来地方的举荐权收归中央,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定,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制度更加的完善。
在这种权力的妥协中也直接注定了曹魏的命数,九品中正制度也标志着原来做官的人仍然能后做官,而且每一层之间都不再流动,这也直接导致后期出现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奇怪现象。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和曹操的唯才是举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说曹丕学到了皮毛,九品中正制度也成为了门阀士族的保护伞。
九品中正制度的成熟,门阀士族掌控政权
司马懿掌权之后也同样处理不了门阀士族的压力,于是在为后世扫清道路的想法之下,也不得不向士族低头讨好。在原来九品中正制度的基础之上加设州级中正,在当时州级中正的人大多来源于世家大族,九品中正制度真正的开始沦为门阀士族谋取利益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度成熟,成为晋朝士族的门阀政治。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世说新语.宠礼
门阀士族的崛起直接导致皇权的弱化,在东晋的时候最为明显。当时的东晋五大门阀势力包括: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龙亢桓氏,颍川庾氏,太原王氏。其中琅琊王氏最为著名,当时的人称:“王与马,共天下”,而这一切最大的根源就是制度,九品中正制度,可以说门阀士族是九品中正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察举制度的历史遗留问题。
总结:
九品中正制度确实导致了东晋士族门阀政治,但是这一切在汉朝察举制的时候就埋下伏笔,历史的进步就是在错误中不断的改善。九品中正制度是对察举制度的改善,同时也为之后的科举制度提供了借鉴。门阀士族也在隋唐时期一步步被科举制度所弱化,所以说门阀势力只是制度的表象,背后的选官制度才是核心,九品中正制度成就了东晋的门阀政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