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大四学生,反应敏捷,做事能力强,但一些大企业只看院校,连入门机会都没有,怎么办?
企业,能力,简历大四学生,反应敏捷,做事能力强,但一些大企业只看院校,连入门机会都没有,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大四学生,反应敏捷,做事能力强,但一些大企业只看院校,连入门机会都没有,怎么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企业毕竟资源有限,做为企业HR的角度出发,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优先考虑,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觉得自己有能力,展现的舞台随处都是。先通过工作逐步积累经验,而后可以有机会再去头部企业应试,是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职场笔杆子创业】思想碰撞屋:毕业找工作,“迷茫”、“无措”、“观望”、“跟风”,是很多大学生身上的“常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1)毕业生的社会经验几乎为零,对就业市场认知度低,找不到方向;(2)就业理念比较单一,考研、考公务员,表面上成为了趋势,2019年报考研究生人数再创新高,就是证明;(3)期望和现实,心理落差较大,导致大学生比较不知何去何从;(4)就业口径不会接轨,不懂得企业的人才需求条件,投递简历往往采取“撒网式”的全覆盖,没有针对性;(5)就业前的准备事项欠考量,导致就业环节经常出现脱钩情况。以上五点因素,导致毕业大学生觉得,一些大企业只看院校,连入门的机会都没有。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是求学十多年的落脚点。但是,在毕业找工作的问题上,恰恰有些疏忽,没有“系统性地学习”、“针对性地辅导”和“专业性地考察”,就业的道路上,经常会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心态认知。认知自己的能力和方向,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条件,二者之间往往会脱钩,对不上频道,导致心理落差较大,迟迟找不到就业的方向。
(2)招聘路径。大学生找工作的路径基本都是靠“校园招聘”,或者学校推荐,就业形势单一,人才市场、网上招聘,包括猎头推荐、企业内部推荐等,多重就业路径,都是就业的选择形式。
(3)就业能力。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能力指的就是个人的专业学识、沟通表达、逻辑思维等能力,这些可以统称为“内在能力”。另外,就业能力还包括“外在能力”,指的是就业前对自己的“简历”,有没有好好打磨准备;对“面试”,有没有提前了解面试流程、掌握面试技巧等,这些与就业成功与否,都息息相关。
我将围绕“大学毕业生觉得大企业都只看院校,连面试的机会的都没有”的职场就业问题进行阐述,着重从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经验”、“就业理念”、“心理落差”、“就业口径”、“准备事项”入手,就大学生的“心态认知”、“招聘路径”和“就业能力”三个问题进行系统剖析,下面的回答可以作为类似职场问题的标准教材来使用和参考:
一、毕业生就业的“认知误区”
1. 就业认知度低
大学毕业生的圈子和范围,基本就是校园,对就业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只是在毕业时,通过“碎片化”的信息收集,对就业的方向进行简单的判断,几乎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培训和辅导。
根据“前程无忧网”的调查,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从大四才开始关注一些就业知识、就业趋势,对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几乎也没多少了解,导致就业的高峰期内,经常被竞争所淘汰。
【建议】:
(1)对本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从心理期望值上,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咨询一些专业就业机构,着重对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的能力指标进行对接,以便找出不足,预前弥补和提升;
(3)走出校园,提前对本专业的对口企业进行调查,尝试着投递简历,在实践的平台上更容易对就业起到实质性的帮助。
2.就业理念单一
理念是行为的指导,思想是决策的参考。2018年大学生就业市场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存在着明显的“单一化”。
因为大学生长期在校园内生活学习,对就业的认知范围经常会局限于考研究生(延迟就业)、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对企业的认知度很低、很模糊,不清楚、不了解招聘企业的基本情况。
【建议】:
(1)就业口径扩大,除了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企、私企、中小企业等,都是可供选择和就业的方向,不一定要盯住大企业;
(2)分析自身现状,决定就业方向,如果你准备走科研、学术的道路,考研无疑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如果你决定走管理、销售道路,提前就业积攒经验和人脉,才是正确的就业选择,不同的现状,会有不同的就业考量。
(3)先就业后择业,依旧是当前毕业生可以参考的就业理念,大企业固然好,平台高、资源足,但是小企业也有优势,基础能力历练、全套业务流程熟知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3. 期望心理落差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这句话用在大学毕业生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期望心理很高,现实就业却很无情,经常会面临碰壁、遭遇失败,期望心理的落差,导致很多毕业生都觉得,就业太难。
其实,不是“就业太难”,而是“对自身认知的误区”和“对就业美好的期待”之间发生了脱轨,导致大学毕业生觉得,就业很难。
【建议】:
(1)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比较现实的认知,以客观的视角对自己的综合能力进行一个评判,有助于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更加接近就业的真实水平;
(2)对就业的现实状况要充分估足困难,尤其是就业的层次,尽量将眼光放低一点,毕竟大学毕业生的职场经验几乎为零,从底层做起,才会走得更踏实、更稳一些。
4. 就业口径脱轨
人才和企业的对接,往往在主观上就存在着“脱轨”的问题。
单从大学毕业生的角度来讲,他们并不了解招聘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并不懂得自己适合或者自己倾向于选择哪方面的企业进行就业,导致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往往会选择好几个行业。这种“撒网式”的就业,很难取得实效。
【建议】:
(1)大学毕业生要结合自身能力、专业情况,进行一个“范围设限”。比如,至多选择两个行业,每个行业按照优劣势,排除顺序,让自己更有方向感和目标感。
(2)对招聘企业从多渠道搜集就业信息,以便对就业的行业现状、招聘企业的发展情况、就业的具体形势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知,让就业更有“靶向”,进而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上一篇:如何才能获得一场永久的恋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