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锜怎么读)-祎怎么读
宋史,本作,底本(锜怎么读)-祎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锜怎么读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锜怎么读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谢王瑞来老师赐稿
原载《历史文献研究》第34辑(2014年),并收录于《王瑞来学术文丛》之《文献可征》卷(2015年),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文献可征》书影
如此四库:馆臣擅改文献举隅
——以《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为个案
文丨王瑞来
【提要】将宋人刘时举所撰《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的《四库全书》本与包括元刻本在内的各种版本详细比勘,并且检核记载同一时代的相关典籍,发现在这部篇幅不大的南宋史书四库本中,有着大量四库馆臣擅加改订的事实。这种改动,并非是出于政治因素,对“胡”、“虏”等所谓违碍文字的改动,而是为了文从字顺进行的技术改动。这种改动使四库本典籍与原貌产生乖离。通过迄今为止鲜有人从事的这种具体作业,以个案揭示冰山一角,直接拷问了四库馆臣的学术水准,拷问《四库全书》本的可信度,警示使用《四库全书》电子版必须慎重。
【关键词】《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 四库本、馆臣、臆改、校勘
引 言
迄今为止,对于《四库全书》编修之际馆臣对文献改篡的认识,基本仍然停留在对“胡”、“虏”、“夷狄”等所谓违碍文字的改动上。其实,这不过是表层的改篡,容易发现,大多可以推知,并且对文献原意影响甚微。
将四库本与他本比勘,还可以发现经馆臣之手形成的另一类改篡。这便是,在校勘之际,馆臣认为扞格难通的字句,进行的改动。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四库馆臣不大遵循校勘原则,多据他书改字。这样的改动,虽不失为有据,并且所改亦可通,史书类的改动也与事实吻合,但如此一来,便使文献丧失本来面目,成为仅具原名的新文献,或者说成为该书自成系统的新版本。
还有一些改动,则是出于四库馆臣直逞胸臆的无据妄改。这类的误改,并不含还有学术以外的政治因素,而且还是出自善意的认真。不过,由于学力不逮,知识所限,因而致误。
此外,由于《四库全书》本的写本质,誊录转写之际的讹误,也大量存在,虽说此属无心之失,亦使文本失真。
本文厘为臆改与误抄二部,以校勘宋人刘时举撰《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时所遭逢之例证,对迄今为止尚不大为学人所注意的《四库全书》本问题,据以个案,全面剖析,以期引起警觉。
△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书影
[宋]刘时举撰,王瑞来 点校
中华书局,2014年
ISBN:9787101097733
《续宋中兴编年资治通鉴》一书,除了《四库全书》本,尚存有元刻本、罗振玉排印之明抄本和《丛书集成初编》排印之《学津讨原》本。我校勘选用的底本,为元刻本。文中引用此书的文字,均为底本。
一、馆臣臆改例
1,卷一于高宗建炎元年引《中兴大事记》云:
《中兴大事记》:“回天下之势者,在人主一动念一转手之间耳。”
“回”,四库本作“曰”,属上读为“《中兴大事记》曰”。然下文“天下之势者”一句若无“回”字则义不可通。四库本作“曰”盖出于馆臣依据是书以后所见之书法妄改,不足取信。
2,同卷于同年引《中兴大事记》云:
是以天将降非常之祸于斯世,则必为之预出非常之人以拟之。
句中之“拟”字,四库本作“御”。检宋人章如愚《群书考索》续集卷三九《人才》,这部分文字几乎全同,然此处亦作“拟”。又,《朱子语类》卷一亦云“天将降非常之祸于此世,必预出非常之人以拟之”。按,作“拟”是,“拟”即有“御”之义。《魏书》卷四七《卢昶传》云:“卿可深思拟捍之规,攘敌之略,使还具闻。”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卷九《议征伐》以云:“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人凋;中国虽安,妄战则人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以上列举“拟”字,均为防御之义。四库馆臣,依上下文意,认为此处当为“抵御”之意,然不解“拟”字即有此义,以为不通而妄改。
3,同卷载宗泽反对黄潜善等复唱和议上疏云:
是欲蹈东晋既迁之覆辙,裂王者一统之绪,为偏霸耳。
“绪”,元刻本作“缪”,义不可通,四库本改作“疆土”,然丛书集成本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宗忠简集》卷一《上乞毋割地与金人疏》均作“绪”。按,“绪”有端绪、统系之意,亦有功业之意。《诗经·鲁颂·閟宫》云:“缵禹之绪。”《后汉书·班固传下》云:“系唐统,接汉绪。”宋代曾巩《戚元鲁墓志铭》亦云:“生既不能就其志,又无以传其绪。”据此可知,作“绪”是,据改。四库馆臣改为“疆土”,文意虽通,却已与复国伊始之高宗初年境况乖离。又“偏”字,四库本作“伪”,盖形近而误,不取。
4,同卷于同年载:
(李)纲为上谋以秋末幸南阳,上许之。
“秋末”,四库本作“乘舆”。检《系年要录》卷八载:“纲为上谋以秋末幸南阳,上许之矣。”李纲《梁溪集》附录行状亦载:“上乃许幸南阳,将以秋末冬初择日启行。”据此可知,作“秋末”是。馆臣改作指代皇帝之“乘舆”,与文虽通,然已与上文“为上谋”重复,又失去“秋末”此一明确之时间坐标,盖属无据妄改。
5,卷二于建炎三年载:
上时得天长报,闻虏已至,乃躬甲胄,乘马南巡,惟内侍及护圣军从之者数人而已。
二相方会食,有闻者,犹以“不足畏”告之。
“有闻者”之“闻”字,四库本作“问”。作“问”,于文虽通,于意则乖。审此处文意,非为询问之意,而是向宰相黄潜善、汪伯彦报告。“闻”有向上报告之义。《晏子春秋·问上六》:“臣数以闻,而君不肯听也。”宋 周密《齐东野语·王公衮复仇》:“王宣子尚书母葬山阴 师子坞,为盗所发……乃本村无赖嵇泗德者所为,遂闻于官。”按,此似非简单形近而误,而为馆臣所妄改。
6,同卷于同年載:
时浙西安抚机宜文字时希孟奏曰:“臣愿陛下遣康履等出付苗傅。”
“浙西安抚机宜文字”,四库本作“浙西安抚使”。按,据《宋史》卷二五《高宗纪》、《中兴小历》卷五、《系年要录》卷二一、《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七、《挥麈录》后录卷九,均记作“浙西安抚机宜文字”。《系年要录》并《挥麈录》记时希孟为“朝散郎”,此一官阶不可能为安抚使,又据《三朝北盟会编》,时希孟职务全称当为“浙西安抚使司主管机宜文字”, 四库本或是脱落“司主管机宜文字”数字,或是不解“主管机宜文字”,遂误作一方大吏安抚使。
7,同卷于同年记郑㲄奏云:
庙堂之上,二三大臣共以公心维持纲纪,无以私请干预朝政,庶几与国同休,共享
天下安荣之福也。
按,“庶几与国同休”之“同休”,四库本作“同體”。作“同體”虽亦可通,但表示与国共休戚,常作“同休”。如韩愈《皇帝即位贺宰相启》即云:“相公翼亮圣明,大庆资始,伏惟永永,与国同休。”馆臣盖以为“休”为俗字“体”之形讹,而易为正字“體”,反而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