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商於子驾豕 商于子驾豕文言文答案
译文,句子,文言文商於子驾豕 商于子驾豕文言文答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其:代词,它的。
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
且夫:句首发语词,通常用来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相当于“况且”“再说”,承接上文,表示更进一层的语气。
岂:难道。
尔:句末语气词,如此罢了,如此而已。
【词类活用】
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过: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而不足怪也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自是其愚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
【文言句式】
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判断句,副词“皆”表示肯定判断。
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
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文化知识】
世家:《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孔子不是诸侯,但司马迁认为他影响大,所以把他的传记也纳入世家之中。
卿: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称“卿”;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也称“卿”;夫妻互称也称“卿”,如“卿卿”。另外,“卿”还指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
六经:六部儒家经典《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经》(含“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三代: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井田:即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井田”。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考试说明》中对翻译的要求是“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所谓“理解”,是指理解句中的重点词语,明确句中有关词语的意义,搞清句子的结构特点,把握分句之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所谓“翻译”,就是将文言句子翻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句,做到文字通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要做到这些,需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1.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句意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时(时代)”。如:“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翻译时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要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利用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译文句
要注意对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如:“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辞》)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且“十年”意为“多年”,不是实指,应当翻译成:将军和壮士都身经百战,历经许多年才回乡。
3.利用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
抓住句子中难懂的地方,通过前后推导和多义词词义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句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舍弃”“回避”之意,“辞”是“找托词”“找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4.利用修辞巧妙翻译疑难词语
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形式的对句,把握句意。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以及语法功能是一致的,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希望”“期求”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5.运用语法分析翻译复杂语句
翻译复杂句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有”是动词,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名用,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所收获。
6.比较异同翻译关键词语
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谢”有多种意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谢罪。
二、文言文翻译的四步法
第一步:联系语境明大意。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
第二步:字句落实莫疏漏。注意重要实词、虚词,明晰语法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
第三步:翻译句子要得法。熟练使用文言文翻译“六字翻译法”。
第四步:隐失分要避免。翻译完毕之后,要做三件事:“看”——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念”——再读一遍,保证句子准确通顺;“写”——誊写上卷,字迹清楚端正无误。
[即学即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从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节选自王嘉《拾遗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好学,虽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任末)看书看得符合心意,就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2)人喜欢学习,即使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