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商於子驾豕 商于子驾豕文言文答案
译文,句子,文言文商於子驾豕 商于子驾豕文言文答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商於子驾豕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商於子驾豕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清单]
一、翻译要求:信、达、雅
1.信
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原文内容,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为了做到“信”,必须清楚原文字、词的含义和语法现象,做到真正读懂读通原文。
2.达
要求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要求。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语言进行翻译。
3.雅
要求译文能体现原文的语体风格和语言风格,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雅”是古文今译的最高要求,也是古文今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要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是在关键词句的理解和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古文今译,原则上能直译的一定要坚持直译。
2.意译为辅
所谓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具体字句,不追求字字句句的落实,而是依据原文的基本意思来翻译,甚至可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古文今译中,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可酌情采用意译,所以意译只是古文今译的辅助手段。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而是仍然要求传达出原文的基本意思,尽可能做到不增减原文内容。
三、六字翻译法:留、换、删、补、调、贯
1.留
即保留原文词语,不翻译。保留的词语一般是不能翻译的词语或者是翻译后可能改变原意的词语。下面几种词语不翻译:
(1)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2)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3)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如: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这两个句子中加点的字都应当保留。
2.换
即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相应的文言文词语。下面几种情况必须替换:
(1)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词;
(2)古今异义词换成现代汉语词语,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今已不用的字也要换成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
例如:
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请让我大略地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加点的词语分别替换了原句相应的词语。
3.删
即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1)句首发语词;
(2)句中停顿或起结构作用的词;
(3)句末调节音节的词;
(4)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如:
①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齐桓晋文之事》)句中的第一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翻译时需删去。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六国论》)发语词“夫”应删去。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偏义复词“出入”中的衬字“出”应删去。
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也”在句中作停顿助词,当删。
4.补
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
例如: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得璧,传之(于)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中括号中的词语就是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应当补上的词语。
5.调
将文言文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进行语序和句式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调整的对象主要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定语后置)——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公与之乘,于长勺战。
6.贯
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为了使译文明白、贯通,翻译时要灵活处理,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如: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这句话从各个方面加以铺陈,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意图。
[典题导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一 直译题
【题型分析】 文言文翻译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中的重头戏,一般都是给定句子要求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呈现形式是主观题。文言翻译主要是“直译”,要求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句子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并做准确解释落实,还要准确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荀 卿 论
苏 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恶。桀、纣,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